他们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的铁血担当,正是军人牺牲奉献精神的时代写照
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军人应该如何抉择?
排雷英雄杜富国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
杜富国为掩护战友,身受重伤,失去了双手、双眼。他的英雄事迹不仅震撼着全军官兵,也深深感动着众多网友。在网友发出的万千点赞帖中,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中国无战事,军人有牺牲。
危急时刻,生死瞬间,是对军人的终极考验。包括杜富国在内的众多军人,都在类似的考验中,显示出了不畏牺牲的英雄本色。
对于北京卫戍区某防化团三级军士长吕建民来说,他的每一次紧急出动,都可能是“实战”。虽然不是面对枪林弹雨,但致命无形的毒剂烟云是他必须战胜的“敌人”。
那一年,渤海湾的渔民无意间打捞上来3枚侵华日军遗留下来的化学炮弹。
该防化团奉命出征。处置现场,将炮弹放进特制的密闭箱是最关键、也是最危险的环节。
“我先上!”吕建民撂下这句话,便小心翼翼地抱起一枚炮弹慢步前行。由于炮弹锈蚀严重,看不清引信在哪,轻微触动就有可能引发爆炸,之后便是毒剂蔓延……
炮弹在怀,步步惊心。30米路程,吕建民足足用了5分钟才挪到密闭箱旁。直到把危险全都关进了“笼子”,大家才长出了一口气。
入伍18年,吕建民一直在与毒魔掰手腕,也总是把“我先上”挂在嘴边。面对失火的化工仓库、剧毒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以及不明危险化学品污染的核心区,他总是第一个闯进去……
无论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军人永远不会退缩。牺牲奉献早已成为他们的信仰和常态。
位于风雪高原的边境线上,西藏军区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副营长杨祥国一共经历了47次与死神的擦肩而过。
他脚下的那条巡逻路全长160多公里,途经5座海拔4500多米的雪山,遍布天堑、悬崖,曾先后吞噬多名年轻军人的生命。
2002年,杨祥国第一次参加巡逻就是爬刀锋山。那天途中,他一脚踩空,连人带背囊滚向深渊,万幸的是半山腰的灌木丛挡住了他。
在战友的帮助下,杨祥国终于从死亡的边缘回归巡逻队伍。跟那些边防前辈一样,他选择再次启程……这一走,他又在边境线上走了十多年。
同生死相比,张尚年曾经面临的选择,同样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气。
这位曾执行过汶川抗震救灾任务的优秀陆航飞行员,在当年四川芦山发生7级强震的消息传来时,正在举办婚礼。
早一秒出发,灾区的灾民就多一线生机。为了争取救灾时间,张尚年立即中断婚礼,与战友一起赶赴救灾一线,迅速打通“空中救援通道”。
救灾任务结束,习主席在视察慰问原某陆航旅时,亲切地握着张尚年的手,叮嘱他说:“抓紧把婚礼办了。”
芦山抗震救灾任务结束后,一场特别的婚礼在该旅机场举行:直升机整齐列队,芦山灾区的群众代表和官兵代表送上鲜花,祝福一对新人终成眷属。
军人并非生来就是勇者。然而,一旦穿上这身军装,就必须在危急时刻、生死瞬间挺身而出。杜富国、吕建民、杨祥国、张尚年,他们和万千战友一起,用一次又一次无畏的选择,铸造了中国军人忠于使命、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丰碑。他们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的铁血担当,正是军人牺牲奉献精神的时代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