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赤诚,从未改变
几乎是用一种破釜沉舟的方式,延安的党员干部宣示了战胜贫困的决心。
2018年3月26日,在全市脱贫攻坚誓师动员大会上,从市委书记、市长,再到各区县、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都立下军令状。
签下军令状那晚,野根利一夜未眠。这位37岁的安塞区化子坪镇党委书记,满脑子都是“扶贫产业”。
第二天一早,野根利就出现在沙湾村的村口,这是他最放心不下的地方。早年间,靠着给附近油气公司打工、送水,沙湾人的日子还算不错,但随着油价起伏,村里的光景也几番起落。
没有产业,是沙湾村的致命伤。
野根利急了。但是当镇里几经调研,好不容易在沟沟岔岔中找了块背风、向阳的缓坡,准备建起蔬菜大棚时,质疑声却纷至沓来。
“祖坟在那儿,迁坟多不吉利。”“盖大棚钱谁出,投钱进去收不回来咋办?”“大棚种些啥,怎么种,卖给谁?”
“只能一家家去做工作。村民声大了,我就递根烟,等人家消消气。今天说不通,明天再去。掰指头,算算账。总之,就是要把大家的思想疙瘩解开!”声带嘶哑失声之后,野根利终于等来了大棚的动工。
一座,两座,三座……随着大棚蔬菜的走俏,沙湾村人的内生动力好像一夜之间被点燃……
辛苦没有白费。今天的化子坪镇,大棚种植点、苹果示范园、养殖场覆盖每一个村子,400余户产业空白户有了长线致富产业,全镇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9853元。
“群众心里没谱,党员不能泄气。这口气鼓了就不能松!”在工作笔记上,野根利寥寥数笔,道出心路。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黄陵县索洛湾村,直到世纪之交,这里的农民人均收入还不足400元,十多年竟没有走出过一个高中生。
“我回来参选村干部,大家是带着‘试一试’的眼神把我选上的。”村支书柯小海对19年前的情形记忆犹新,“为啥?村民没信心,选谁都一样,谁也干不好!”
柯小海身上,有股陕北汉子的倔劲儿。上任伊始,他列出了索洛湾长长的“问题清单”:学校四处漏风、村道坑坑洼洼、村委会软弱涣散、缺产业致富无门……
村里一穷二白,村集体负债累累。没钱!他发动党员带头垫资垫物,自己当起小工和村民没日没夜一起干。46天之后,一所拥有10间宽敞明亮大瓦房的新校舍拔地而起。
“这小子有两下子!”自此,村民们看他的眼神变了。
贷款建起蔬菜大棚,承揽工程创造就业岗位,成立车队跑运输,建起仿古一条街发展乡村旅游……柯小海干的,都是过去索洛湾人没干过的事。
路子不能偏、党员冲在前、群众利益记心间;敢担当会负责、大河有水小河满、干干净净廉为先……柯小海总结的一套“基层工作六法”,句句都说到索洛湾人的心坎上。
告别揭缸见底的生活,索洛湾已是幸福湾:村里建有小吃街、采摘园,拥有土特产深加工、运输、旅游等5家公司,几乎家家户户有私家车。
柯小海说,忘不了自己入党时对着党旗宣誓的情形:“那是我永远的初心和动力所在。”
1784名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1546个驻村工作队直插一线,3.74万名干部开展联户包扶……延安的党员干部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抓过脱贫的干部,人生是不完整的。”
在延川县李家圪塔村脱贫户郝世禄的家中,一个半大的炕头,曾经挤下过8名干部。去年清明节期间,为了抗击倒春寒,驻村工作队在苹果园里挖坑生火防止果树受冻。饿了扒口方便面,困极了就挤在冷炕上打个盹,干部们一连三天几乎不眠不休,终于保住了村民们丰收的希望。
“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共产党员,从延安精神中不断汲取力量。用信仰、担当与行动,让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新时代的延安开花结果。”延安市委理论讲师团团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授安振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