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虎踞钟山》《DA师》的军旅艺术大家邵钧林走了……

来源:“人民前线”微信公众号责任编辑:康哲
2016-04-28 21:59

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艺术指导、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话剧团最后一任团长,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军旅艺术大家邵钧林同志于4月27日凌晨4点56分在金华中心医院因病去世,享年67岁。

关于邵钧林

邵钧林,男,1949年11月出生,浙江金华人,1968年2月入伍,1969年1 月入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干事、副处长、原南京军区电视艺术中心主任、原前线话剧团团长,原前线文工团艺术指导,国家一级编剧,2008年底晋升专业技术三级。

1949年,邵钧林出生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曹宅镇一个普通的农家。由于家庭困难,作为长子的邵钧林从小就懂得为父母分担,把自己当做家中的“壮劳力”——主动帮父亲割草养猪、养牛,上山砍柴,一个人能扛下100多公斤……高中一年级时,由于父亲突然摔伤昏迷不醒,邵钧林只得离开学校,帮助体弱多病的母亲挑起生活的重担。母亲教育他:“要读书寻找出路,读不了书有机会当兵去。”

1968年2月,邵钧林入伍。1971年,他被选入南京军区业余文学创作学习班学习写作。邵钧林很快发现,全班81个学员中只有他是什么都不懂的小战士,很多人都曾在报纸上发表作品。在接下来的七天七夜,邵钧林不停地看书、改稿子。最终,这个只有初中学历的战士,居然写出了全班第一篇小说。当年6月,这篇讲述汽车兵故事的小说《雪地轮辙》,被刊登在《人民前线》报上,两年后还被翻译成日文编入日本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

从普通战士到前线话剧团团长,直至担任文工团艺术指导,40多年来,邵钧林踏踏实实,一步步成长为军旅艺术家。

邵钧林在不同时期创作出不少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虎踞钟山》《DA师》《沙场点兵》《井冈山》《兵心依旧》《战北平》《共和国摇篮》这一系列优秀电视剧集都出自他的笔下。作为编剧的邵钧林,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制片人。在邵钧林编剧的作品里,邵钧林的名字几乎都是以编剧和制片人的双重身份出现在主创名单里的。

邵钧林擅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情节剧的创作。他的《DA师》,先后在中央台一套和全国200余家电视台播放,获“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金星奖”等,剧本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全军最佳编剧奖;他的《沙场点兵》,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飞天奖”、“金星奖”和全国电视剧风云盛典“最佳收视率奖”;他为纪念建军八十周年而作的献礼剧目《井冈山》,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及续后的滚动播出中取得较大的社会反响,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获解放军“金星奖”特别奖;他的《虎踞钟山》《兵心依旧》《山那边有个海》《太阳和他的妈妈》及专题《军苑春蕾》等均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并获奖。从事文艺创作四十多年来,先后独立创作或担纲合作了戏剧作品近百件,文学作品百余万字,电视剧作品百余万字,歌词百余首,为三十多台大型综艺晚会担任总体设计和撰稿,通稿并编辑了六部长篇书籍等,获得各种奖项百余个。

主要作品

大型话剧:《虎踞钟山》《小平小道》《抗天歌》《兵心依旧》《龙腾沧海》《绿色协奏曲》。大型戏曲:《昆仑女》《大兵的婚礼》。

电视剧:《DA师》《沙场点兵》《井冈山》《山那边有个海》《军苑春蕾》《虎踞钟山》《太阳和他的妈妈》《红色摇篮》《开天辟地》。

广播剧:《白衣圣人》《厉兵石头城》《金戈明月》。

独幕话剧:《人间重晚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人越黄昏后》《啼鸟》《硝烟散去之后》《龙的传人》。

戏剧小品:《又是秋叶飘落时》《特别答辩》《山海相连》《拜年》《绿色探戈》。

长篇小说:《娃娃兵传奇》。

中篇小说:《为了这片国土》。

短篇小说:《雪地轮辙》。

革命回忆录集:《戎马生涯》。

故事集:《斩妖刀》《倚天剑》。

中央台大型晚会:《1992年春节晚会》《情系华夏》《五个一工程颁奖晚会》《日月星辰》《青春放歌》《华东六省市春节晚会》。

歌词:《千古之问》《新兵》《老兵》《湖畔情歌》《在小河那边》《送郎出征歌》《留下的传说》等。

主要成就

大型话剧《虎踞钟山》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其它作品分别获得的奖项计有六个“五个一工程奖”,三个“文华奖”,三个“星光奖”,三个“中国广播剧金奖”,两个“中国艺术节奖”,两个“曹禺戏剧文学奖”,三个“解放军文艺奖”,三个“飞天奖”,三个“金鹰奖”,四个“金星奖”以及“中国话剧振兴奖”“ 中国话剧金狮奖”、“中国话剧文学金奖”、“金孔雀奖”、 “CCTV奖”、“茉莉花奖”、“前线文艺奖”等。话剧《小平小道》获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26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集体奖。曾被评为南京军区自学成才标兵,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二次,三等功和嘉奖多次。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