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下来,让我们以几个关键词看安倍政府的“右倾之路”。
关键词1:修改“和平”宪法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一直在推动日本能在海外的冲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他的主要障碍是日本的“和平”宪法。
所谓“和平”宪法,指的是日本宪法第九条表明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日本宪法宣布日本是一个和平国家,并称其军队为自卫队。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往届政府将该宪法解释为允许日本拥有“最低必要水平”的自卫军事能力。
关键词2:推行安保法
2016年3月29日,日本新安保法正式实施。新安保法于2015年9月在一片反对声中由日本执政联盟控制的日本国会强行通过,该法由《和平安全法制整备法》和《国际和平支援法》两大部分构成,核心内容在于解禁日本集体自卫权。
新安保法的实施是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安保政策的最重大转折,日本“专守防卫”的国策被抛弃,放弃战争、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和平宪法也名存实亡。
新安保法实施后,日本间接或主动参与战争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日本将追随美国更多地介入地区和世界事务。
关键词3:参拜靖国神社
纵观日本历史,政客参拜靖国神社早有渊源。1869年,当时的兵部大辅(国防副部长)大村益次郎提议建立“东京招魂社”,为给在明治维新内战中战死的官兵“招魂”。10年后,这一处所改名“靖国神社”。
1978年的秋季大祭时,包括东条英机在内14名甲级战犯的灵位入祠,靖国神社由此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同年10月18日,时任首相福田赳夫第四次以“私人身份”参拜。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前首相铃木善幸、中曾根康弘等政客成为靖国神社的“常客”,两人先后在三年任期内九次、十次参拜。
在近年来的日本首相中,小泉纯一郎创下“参拜次数之最”,在其2001年就任后,每年一次、共计六次参拜靖国神社,导致日本与中、韩等二战受害国的关系严重恶化,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惕和强烈批评。
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无视国际社会、亚洲邻国和日本民众的反对,悍然参拜了靖国神社,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
之后,安倍没有对靖国神社进行参拜,而是多次以祭祀费的形式间接参拜。2016年8月15日,包括部分阁僚在内的日本政要直接或通过代理人参拜了靖国神社。
据《朝日新闻》报道,8月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本人没有参拜靖国神社,而是通过代理人奉上了祭祀费。
关键词4:国防预算连续五年增长
二战后,日本为了保证军事不扩张,严格控制军费开支数额,规定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日本的国防预算在2002财年达到4.96万亿日元(399亿美元)后一度趋减,截至2012年度,日本政府国防预算连续10年减少,但安倍晋三出任首相后日本政府积极扩充军力,国防预算已连续5年呈增加趋势。
日本共同社19日发布独家报道称,日本防卫省基本确定向国会提交的2017年度国防预算申请方案,总额将超过5.1万亿日元(15日元约合1元人民币),再次刷新历史纪录。
梳理日本国防预算去向可以发现,这些预算多数都用来购买新式的武器装备。
中国军网微信出品
策划:曲延涛
作者:宗禾君
编审:陈利 姜紫微
综合:中国军网、新华网、人民网、参考消息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