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陈赓是这样走过长征的

来源:军报记者微信公众号责任编辑:侯卧松
2016-10-10 09:48

二万五千里长征,不仅是攸关中国革命前途的艰险征程,也是我党我军优秀干部成长壮大的摇篮之旅。

1934年10月长征前夕,中革军委将红军大学、公略步兵学校、彭杨步兵学校和特科学校编成干部团,下设4个营和1个上级干部队,共千余人。

这是一支极为特殊的部队,其成员都是从部队选调上来的战斗经验丰富的军政干部。这支队伍既要为红军培训后备干部,也要保证行军途中中央和军委机关的安全,是一支重要战斗力量。行军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久经沙场的高级干部,经常走在这支队伍中。

这支精锐之师的指挥者,就是经历传奇、鼎鼎大名的战将陈赓。

长征途中,他率领干部团突破乌江天堑、飞越皎平渡、走过雪山草地,书写了许多生死关头力挽狂澜的精彩篇章。

刀锋淬火显英雄。陈赓,就是这样的英雄。

——编 者

1936年,陕北。在美国记者斯诺的镜头下,陈赓的笑容是那样灿烂阳光,充满自信。

长征开始后,干部团随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机关行动,主要任务是担当军委纵队的前卫和沿途警戒、掩护,并负责储备、培训和为部队输送干部,必要时也参加一些战斗。

别看干部团人数不多,但兵精将猛装备好,不仅拥有6门迫击炮和6挺重机枪,而且每名官兵配备一长一短两支枪,再戴上缴获敌人的钢盔,一出动人们就认出是干部团来了。

时任干部团政委的宋任穷回忆道:“我们一边行军打仗,一边尽量利用行军宿营或部队休整间隙,对干部进行训练。如进行过遭遇战、伏击战、强渡江河、穿插迂回、袭击等军事课目的训练。”

1935年元旦,在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干部团奉命在乌江上架设一座浮桥。这是干部团在长征中第一次执行作战任务。

时任干部团团长的陈赓亲率特科营工兵连星夜急行军30公里,赶到渡口。

冒着对岸敌军的猛烈炮火,陈赓在江边指挥工兵连官兵把用木排搭架的门桥送入江里。但由于水深流急,河底石头大而光滑,桥桩难以固定,立刻就被狂涛惊浪卷走,几次架桥都失败了。陈赓紧急召开“诸葛亮会”,发动大家开动脑筋,出主意想办法。有人提议:用大石头做锚把门桥拖住。陈赓立即在现场进行试验,但还是不行。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渡口边架桥工作仍无大的进展。据干部团上级干部队军事教员宋时轮回忆:“陈赓跑上跑下急死了。当时有个俘虏叫何涤宙,是工兵学校毕业的,陈赓找他谈话,动员他为人民立功。”

何涤宙不愧是科班出身,果然有一手。他和干部团工兵教员谭希林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采用竹子编篓,周围捆上几根用火烤过削尖的竹竿,然后在篓中装入石头,两个竹篓上下扣住,中间用硬木架成十字,捆绑结实后沉入江底,以此代锚,固定住浮桥。

经过36个小时的艰苦搏斗,工兵连终于战胜天险,把浮桥架到了江对岸。军委纵队和各军团得以迅速渡过乌江,直下遵义。中央红军第一次强渡乌江,陈赓和他的干部团功不可没。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