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军情特稿:从黄百韬的哀叹看淮海战役中的地理因素

来源:第一军情作者:张岩松责任编辑:杨红
2016-11-05 17:50

1926年的江苏地图。淮海地区直接起到遮蔽宁沪中枢的作用。

四战之地:淮海战区地理与徐州“剿总”

自1927年以来,地处扬子江畔的南京、上海便成为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全面内战爆发之后,淮海地区因 “北接齐鲁、南连江淮、东濒黄海、西临中原”而成为拱卫宁、沪两大中枢的屏障,其得失直接关系蒋记政权之安危。这里地跨苏皖鲁豫四省,地势平坦、人口众多、物产丰富,适于大部队作战,虽然陇海和津浦两大钢铁动脉再加上若干砂土公路足以支撑得起起战区的主要军事运输任务,但那些纵横交错的河流与星罗棋布的湖泊又对拥有较多重型装备一方在行军时形成道道天然障碍。

徐州,原本就是一个冈陵起伏、易守难攻的重镇,而当颇具近代象征的陇海路和津浦路在这座“四战之城”交汇之后,其在军事家心目中的地位更是不言而喻。无论是1930年的中原大战,还是抗战初期的台儿庄血战,徐州都是交战各方势所必争的首要目标。“剿共”战争爆发后,徐州对宁沪的遮蔽作用日增。不过,到了1948年夏秋之交,随着开封、济南等外围要点的相继丧失,徐州自身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应对新的战局,徐州“剿总”决定收缩兵力。

为确保“南京北大门”之安全,国民党军统帅部于这年的6月底组建了徐州“剿匪”总司令部(简称“剿总”),以刘峙为总司令,李树正为参谋长,杜聿明等为副总司令。徐州“剿总”下辖七个兵团与三个绥靖区共约百万地面兵力;另外驻扎在南京、蚌埠和徐州等地部分空军也归刘峙指挥。

就在徐州“剿总”刚刚挂牌的时候,国民党军最高统帅部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全面检讨“剿共”战事。“痛定思痛”之后,蒋介石决心调整作战部署:从分区进剿的攻势作战改为重点防御,彻底集中兵力于徐州、北平、武汉、西安及沈阳这五大要点进行重点防御。根据这个原则,徐州“剿总”也做出相应的部署,将分散部署的各机动兵团收缩到徐州附近,以达收缩战线、集中兵力之目的。而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西渡运河之举,就是这个调整计划的一部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