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军情特稿:从黄百韬的哀叹看淮海战役中的地理因素

来源:第一军情作者:张岩松责任编辑:杨红
2016-11-05 17:50

战将粟裕建议集中兵力歼灭国民党军于淮海地区。

渡河追歼与沿河阻击:地理障碍对交战两军的影响

按徐州“剿总”的作战企图,是要以这个坚固据点为依托,实行重点防御与机动作战相结合之战术,以应对解放军即将发起的战略攻势。但事与愿违,对手并没有给他们多少时间。当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从“军事、政治、地形、民情”等方面“否决”毛泽东令其“南下江南”的作战计划的同时,建议集中华东与中原两大野战军之力量与国民党军在江淮地区进行主力决战。

粟裕这个大胆的设想很快得到了毛泽东的批复,几乎没有任何耽搁,部队就开始行动了。

河流没有挡住解放军前进的步伐。

黄百韬至死都不会想明白,仅仅一道运河就挡住了他的十万大军,但为数更多的河流却没能挡住解放军前进的步伐。早在华野总部向全军将士发出“不怕疲劳、不怕伤亡、不怕打乱建制、不怕饥寒、不为小股之敌诱惑,不为河流所阻,坚决追击”的动员令发出之前,许多干部战士就已经这么做了。11月8日午夜,华野九纵27师79团在沂河边追上黄兵团后卫之一部。为了迅速渡河追歼敌军,一营2连3班的十名战士在副排长范学福和班长马选云的带领下毅然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之中,用肩膀托起木板架起了一座永载史册的“十人桥”。

与进攻时的果敢坚决相称的是,解放军各部在依托河流阻击的时候同样是英勇顽强。为解黄百韬兵团之围并企图“聚歼”解放军主力,蒋介石调集各路人马驰援徐州,这其中以黄维的十二兵团的执行命令最为坚决。然而,黄维虽救援徐州心切,却先得突破中原野战军在其前进道路上依托等涡河、浍河布设的层层防线。电影《集结号》里那场小煤窑之战正是无数中野将士在阻击黄维兵团时浴血奋战的艺术浓缩。

宿县一失,徐州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败亡命运就此注定。

战区内的道道河流的确造成了第七兵团逃跑不成和十二兵团救援不力,但还有比这更为致命的,那就是宿县丢了。随着济南、开封、海州与连云港等外围要点的相继丢失,徐州向南的津浦铁路便成为徐州“剿总”所辖部队的唯一陆上通道。而宿县北距徐州75公里,南距蚌埠90公里,不仅扼二者之要冲,更因囤积了大量的弹药粮秣而成为徐州“剿总”的前进补给基地。如此兵家必争之地,其守备却极为空虚。如此天赐良机,解放军当然要大加利用。随着宿县的丢失,国民党军的战役布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原来的一点(徐州)两线(津浦铁路与陇海铁路)所构成的“十字架”布局变成了 “一条死蛇”。近八十万大军被解放军分割成碾庄黄百韬兵团,徐州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兵团,蚌埠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和遭到层层阻击的黄维兵团,完全形成一个被动挨打的态势。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