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毒共舞”|特殊的人、特殊的事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庄颖娜 刘征云等责任编辑:董玥
2017-04-17 13:07

说起毒品、剧毒化学试剂, 不免让人闻之色变。可有一群人,偏偏选择了将辨毒、侦毒、缉毒、研究毒物药物作为自己的事业。让我们走近这群人,听听他们“与毒共舞”的那些事儿。

既是带头人,又是排头兵

庄颖娜 刘征云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王永安

军事医学科学院有这样一群身怀绝技的“双面奇兵”,他们是博导、研究员,研发系列防化药品、装备,靠科技之光让化武“毒魔”无处遁形;他们更是战斗员,常年活跃在重大国事安保活动和应急处突前沿,靠智慧和经验驱散化学恐怖的阴霾。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永安就是其中之一。

王永安所在的毒物药物研究所,主要承担全军防化医学科研、训练任务,工作中需要频繁接触各种剧毒化学物质。取样、配比、输注……王永安每天接触的毒剂多达十几种甚至更多,也正是这种高强度训练,让一名科研“新兵”迅速成长。

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震惊世界。博士毕业不久的王永安瞄准了这个世界性医学难题,他基于一个全新的神经性毒剂致眼中毒机制工作设想,开始了研制全新结构特效药物的艰难征程。

尽管选准了“靶点”,需要筛选的化合物仍有几百种甚至更多。每一种都要通过完整的实验流程进行验证,常常是没日没夜地忙活了几周甚至几个月后,一切归零。100次不行就开始第101次!王永安坚信,每一次失败都让他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为充分验证药物有效性,他冒着生命危险研制了我国第一个精确模拟实战条件的染毒平台,一举解决了困扰防化医学研究多年的技术难题,并成为防化药物研究的“金标准”。王永安主持研发的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神经性毒剂眼中毒特效药,一举通过了军队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技术评审。实验表明,只需一滴就能在几小时内消除眼中毒症状,而国外同类产品则需要四周时间。

2015年,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发生后,王永安临危受命,作为专家组组长奔赴天津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救援黄金72小时还没有过,爆炸核心区极有可能还有生还者。救援人员会不会中毒,一旦中毒能不能救得过来?救援部队指挥官焦急地等待着专家组的意见。“我跟你们一起进!” 王永安毫不犹豫。

和官兵一样,王永安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在不时响起的爆炸声中向核心区挺进。脚下是灰白色的爆炸废墟,两旁扭曲变形的金属集装箱堆叠在一起,不远处是还在升腾的灰白色烟雾。连续2天,冒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王永安跟随救援官兵一次次进入核心区,疲惫得几近虚脱。可他深知,有专家在,战士们就有主心骨,救援就会更顺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