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我的耀先爷爷:新中国第一代歼击机飞行员

来源:中国空军网微信公众号作者:萧邦振、牛锐利责任编辑:董玥
2017-05-03 15:11

在飞行训练和安全上有独特的建树

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诞生的,大多数指挥员也是从陆军调过来的。由于指挥员缺乏经验,加之飞行员技术基础差,各项规章制度也不健全,一时间飞行事故不断,抓飞行安全成为航空兵部队组建初期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飞行员失去了安全就失掉了一切,飞行安全就是自己的生命!”耀先从开始就一直很重视飞行安全。早在他安全飞行4周年时,耀先就总结经验撰写了《我怎样保证了长期的飞行安全》的长篇文章,发表在《人民空军》刊物上。

耀先在文章中说:“我能够长时期安全飞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每次地面准备都做得认真、细致、全面。”在飞行前,他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在飞行中,遇到特殊情况大胆沉着,正确处置。因此,耀先从没有发生过飞行事故,也没有损伤过任何器材。

有一次,耀先驾驶的米格-15起飞刚抬前轮时,发现座舱盖已脱轨并卡在他的左肩上。他便立即收油门停止起飞,座舱盖才没有脱落,避免了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

反螺旋气动惯性旋转一直是飞行员未知的领域,由于没有成熟的改出方法,20世纪60年代空军改装歼-6训练经常发生“螺旋”事故因为这种飞机小速度飞行时的安定性较差,只要飞行员在操纵上出点偏差就很容易进入失速螺旋,而且还不容易改出,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不能保证飞行安全,而且严重影响了部队的飞行训练。特别是看到由此牺牲的飞行员,耀先深切地感到自己有责任打掉这个训练中的拦路虎,取得飞行安全的主动权。

1976年下半年,耀先在北京军区空军组织“螺旋”试飞班,重点解决飞行安全中的难题。他报请上级同意挑选技术骨干组织了一个精干的班子,在河北省遵化机场开训了。有一天,师长张景芬驾驶歼-6飞机试飞,耀先在机场塔台亲自担任飞行指挥员。当耀先看到张师长的飞机下降应改出螺旋的高度时,就拿着话筒对他说:“你应改出了。”张回答说:“我改不出来!”耀先用肯定的口气说:“你用最强的方法”(即把驾杆推到头再往回拉杆。)果然,张师长高兴地向耀司令员报告“我改出来了。”原来张师长飞行时意外进入反螺旋,按照苏联教材规定用拉杆的方法改出,结果越拉杆飞机旋转的越快而改不出来。当时,张师长的心情紧张,已经想到了跳伞,只是因为飞机负荷大,头已顶在座舱盖上没法抓住跳伞把手。当他听到耀司令员的指挥声音时,立即把驾驶杆往前一推飞机上停止了旋转。他欣喜若狂地驾驶飞机安全落地后,多次对同伴说:“耀司令员是我的救命恩人!”

为了从理论上探讨这个飞行训练中的难题,耀先请专家们参与研究论证,发现苏联教材中讲的:“当飞机进入反螺旋后,首先是拉杆待飞机进入正螺旋后再按规定的‘蹬反舵推杆'改出。”经过“螺旋”试飞班的实践和理论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当判断飞机进入了反螺旋时,应当‘放平舵向前推杆'就能顺利改出。”问题找到了,理论上明白了,还要不要继续组织“螺旋"试飞?耀先说当时自己思想也有个斗争,继续飞吧的确担风险,不飞半途而废,有损于空军的飞行事业。他毅然排除众异,果断决定继续试飞,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试飞任务,摸索出了歼-6反螺旋的飞行规律,并培训出一批歼-6螺旋训练教员,为空军飞行训练作出了应有贡献。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