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记者探访南部战区陆军某旅女子导弹连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王雁翔 张国锋 等责任编辑:董玥
2017-05-24 10:36

组建短短4年,实弹发射次次命中,创下多项全军纪录,

南部战区陆军某旅女子导弹连——

硝烟中绽放的铿锵玫瑰

■ 解放军报记者 王雁翔 通讯员 张国锋 王豪

【事迹回放】南部战区陆军某旅制导发射连,是陆军首支女子导弹连。2013年3月组建以来,连队接受上级10余次军事考核,成绩全优,实弹发射次次命中,创下导弹夜间射击、打击超低空高速靶机等多项全军纪录,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基层建设标兵单位”“军事训练尖子连”等,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

训练场上,浓重的夜色和硕大的凯夫拉头盔,让记者很难辨出眼前全副武装的官兵,是一支女子战斗连队。

连长何清清下达指令后,一场带战术背景的班排协同演练迅即展开。

担任“F车”3号操作手的列兵郑淑娟完成升天线等操作后,又抡起大锤。锤下,火星四溅。18秒,钢筋材质的地桩被深深嵌入坚硬的沙石地。

“今晚的综合演练,是全体列兵下连后首次夜训。”旅长茹雷告诉记者,2013年3月,陆军首支女子导弹连组建时,首批19名女导弹号手,都是从话务员、卫生员、打字员等保障性岗位抽组而来。许多人担心女兵不能胜任导弹专业岗位。结果,她们3个月熟练掌握专业操作;7个月打实弹,全部命中目标。

20时07分,突降小雨。

“G车”旁,列兵窦志芳正聚精会神地“听音调平”——通过遥控操作将支腿放下,确保装备处于水平状态。

不用眼睛观察,听声音判别水平状态,快速高效。看似轻描淡写,可要在实战环境下迅速完成,绝非易事。前段时间全旅单兵单装比武,女子导弹连战士尚家伊和窦志芳包揽了这个项目的前两名。

巨大的油机轰鸣声中,雨越下越大,两名战士在微光条件下的动作有些紧张,导弹架迟迟进不了卡槽。

“别慌,按平时训练的方法再检查一遍。”问题解决后,何清清对一旁的记者说,这是对新兵负责,更是对战斗力负责。

几个月前,女兵们驾驭列装7个月的某新型导弹,赴大漠参加实弹演习。首发命中后,正准备拦截第二批目标,中士范文佳突然发现雷达高压加不上,请求随队保障的工程师上车调试。

尽管箭在弦上,何清清却只回了4个字:“自己解决。”经过紧张处置,范文佳独立解决了问题。第二枚导弹再次划破蓝天,直击目标。

“该我们出场了。”战斗准备就绪后,营长唐强立即指令“S车”发送模拟空情。

雷达显示屏上亮起两个红点,一闪一闪地逼近。坐在指控台前的中士班长尚家伊,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面板上运指如飞,迅速跟踪目标。

突然,雷达显示屏被满满的绿色航迹“刷屏”。

“不好,是密集假目标!”此时尚家伊还不知道,为了增加夜训难度,让演练更加贴近实战,旅里这次用上了干扰机。

迅速判定“敌情”后,尚家伊接连按下几个按钮,雷达显示屏很快恢复正常。

作为主操作手的尚家伊,曾在对抗演练中和战友一同与蓝方“金头盔”过招。面对沙尘暴恶劣天气和超装备极限的电磁干扰,她带领大家3次临机调整对抗方案,成功击落靶机,创下该型导弹实弹射击全军纪录。

20时30分,模拟实弹拦截成绩揭晓:击落目标两个,消耗导弹两枚,人员装备无损。

“相同战位上,女兵遇到的挑战与困难要比男兵多。”夜训返回,装填二班班长林英告诉记者,2014年底,导弹连组建女兵装填排。为增强手臂、肩部、腰部和腿部力量,她和战友拼命增加饭量。经过一段时间苦练,她们终于能干净利落地扛起百余公斤重的导弹。

爽朗的笑声里,记者深信,女子导弹连的官兵会用血汗书写更多不畏强敌、不让须眉的强军故事。

本文刊于2017年5月23日解放军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