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军到强军:90年,十个长镜头

来源:第一军情微信公众号作者:贾永责任编辑:董玥
2017-08-01 11:17

三、寻路

——两人从此开始了将近半个世纪亲密无间的合作,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朱毛”被外界认为是同一个人。

1928年4月28日,朱德率部与毛泽东会师,当时全国工农武装中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的“朱毛”红军由此诞生。

毛泽东找人连夜赶做了一套灰布军装,换下长布衫,背上枪,下山迎接朱德。据说,崇尚“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毛泽东,一生中只有这一天背过一次枪。

宁冈龙江书院,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改编后的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第四军”番号是朱、毛两人商定的。是时,全国的红色队伍并没有统一的序列。后来,人们给出的解释是:“朱毛”的部队主要来自北伐时期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为传承“北伐”的战斗精神,故称“第四军”。

这一年,朱德42岁,毛泽东35岁,正值年富力强的时节。两人从此开始了将近半个世纪亲密无间的合作,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朱毛”被外界认为是同一个人。

时间,静静流淌。起初小心翼翼打量着这支队伍的山里人发现,眼前的队伍,与他们以前见过的军队有着天壤之别:朱军长与挑夫一起挑粮上山,毛委员与群众一起插秧收割,官兵们帮农民耕作,帮年老体弱者砍柴,买米买菜如数付钱,借宿有年轻姑娘的人家从不骚扰……渐渐地,方圆几百里的年轻后生集合到了这支队伍之中。

“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这是人们后来总结的井冈山精神。

官兵一致、军民同心,让这支虽然弱小却信念坚定的队伍,在莽莽群山之中,深深扎下根来。

1928年6月18日,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近郊召开。共产国际书记处书记布哈林还在为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能完全移植到中国革命之中而遗憾,他甚至担心,“中国红军会把农民的最后一只老母鸡吃掉。”

以俄为师,并不意味着复制俄国革命的道路。令万里之遥的共产国际无法想象的是,尽管红军正在遭受重重“会剿”“围剿”,深深植根农村和农民中间的“朱毛”队伍依然风生水起。

罗霄山脉,竹涛阵阵。万山丛中,旌旗猎猎。人民,成了红色队队的再生父母。五百里井冈,成了养育中国革命的第一块农村根据地。

从井冈山出发,“朱毛”一同领导创建中央苏区根据地和反“围剿”,一同领导长征、抗战、解放战争,又一起在21年后登上天安门城楼……烽火岁月里,他们把“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原则发挥到了极致。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夕阳西沉,远山如血。他独自一人登上黄洋界极目远眺,思绪万千:“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1976年元旦,毛泽东这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发表,病榻上的朱德聆读再三,欣然不寐,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昔日上井岗,革命得摇篮。千流归大海,奔腾涌巨澜。罗霄大旗举,红透半边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