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有一群“不戴军衔”的兵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邓程文 张鹏飞 刘艺轩责任编辑:董玥
2018-07-13 13:51

上高原、钻深山,穿莽林、涉险滩,在火箭军的序列里,有一群鲜为人知的官兵,他们常年分散流动在祖国数个省市县里,为共和国导弹事业默默奋斗着。他们用青春、汗水,乃至鲜血和生命为倚天长剑搭设“视听神经”,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们在执行任务时不戴军衔,时常被驻地一些群众误认为是“假军人”,面对质疑,他们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团队精神赢得老乡的信任,为新时代中国军人树立了良好形象。

接地测试

武器虽是锹镐,子弹却是“导弹神经”架设人的自豪

“入伍已两载,不曾戴过衔,常服还没穿,就到退伍年。”这首流传在该部官兵口中的打油诗,是他们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中士彭亮在谈及刚到连队时的那段岁月至今记忆犹新。2008年初,三个月新兵集训结束,彭亮被分配到该部钻探连,适逢部队休整,虽然工地条件简陋,但大家其乐融融,冲淡了他不少思乡情绪。

来到连队第四天,彭亮像前两天一样,吃过早饭后就打扫卫生。突然,排长谭新吹响了集合哨:“集合!上工!”上工?上什么工?不知所措的彭亮急匆匆的跟着班长李达上了车。

一路颠簸,窗外的景色越来荒芜。半个小时后,车停在了一条乡村小道旁。“今天的任务是人工开挖,现在开始分沟……”连长鲁伦武现场给各班排分配任务,作为新兵,彭亮被特殊照顾:开挖3米缆沟,标准深度1.5米。看着班长分到了7米沟,彭亮暗暗庆幸:还好只有3米,应该没问题。

彭亮捡起锹镐就挥动起来,不曾想,因为昨晚刚下过雨,泥土特别粘黏,所以他还没挖几下,就已经抡不动了。让人更头疼的是刚开挖的地方,居然有两块筛子大的石头横在下方。无奈,他只能顺着巨石旁边挖下去。一个小时过去了,彭亮看着眼前不足30公分的缆沟,他失望地放下了手中的锹。再转头看看班长李达,7米长的缆沟已经被挖到了齐腰的深度。

“累了就休息会儿再挖。”班长李达察觉出他的异样后,关切地说道。彭亮听完,心里松了口气,搓着虎口发红的双手,他蹲在旁边的石头上直喘气。五六分钟后,彭亮再次站起来挥舞锹镐,如此重复了两三次,才挖了70多公分,彭亮感觉彻底没劲儿了,而班长李达已经接近尾声。

“没事,刚开始气力弱,慢慢就好了”看到彭亮瘫坐在地上,班长李达过来帮忙,总算在下工前完成了任务。好不容易熬到一天工作结束,彭亮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营区。洗澡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原本干净的迷彩沾满污渍,因为保密要求,臂章、胸标等标示符一个都没戴,脸上、头发上还有不知什么时候粘上的泥渍与灰尘,活脱脱一个农民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