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正平:这部热播的纪录片,是一剂心灵的清醒剂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作者:荞不撕责任编辑:董玥
2018-08-30 14:28

(3)

回望延安,就是回望共产党人的奋斗之路。

一个政党先进性是历史的,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需要不断淬炼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

共产党诞生之初全国只有50余名党员,在数量上甚至比不上国民党的零头。两个政党都是以革命起步,但一个后来背叛革命,一个最终走向胜利,关键就在于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差别。

1943年,毛泽东同志在《组织起来》中指出:“我们不应该自满,我们还要继续作自我批评,还要继续求进步……我们脸上有灰尘,就要天天洗脸,地上有灰尘,就要天天扫地……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

抗战时期,延安像巨大的磁石一样,吸引四面八方的有志青年。然而,当时延安的条件艰苦,睡的是谷草,吃的是粗粮,还要参加劳动,一些来到延安的知识青年思想上出现了动摇。

在以小农和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分的中国共产党内,有的人组织上入了党,但思想上没有入党,很容易受到一些错误思想作风的影响。怎么把这些人改造成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如何由大向强?这是摆在延安时期党中央面前的时代课题。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建设中高度重视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他在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从党性的高度要求共产党员在各项工作中起模范作用。

作风之源在党性;党性之源在学习。中共中央在《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中,规定以每年5月5日即马克思诞辰日为干部“学习节”。在第一届学习节上,朱德被评为学习模范。

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但党员干部依然随时随地学、见缝插针学。“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就是当时学习情景的写照。

全党在规模急剧扩大的同时,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思想进一步统一,凝聚力持续增强。

《解放日报》刊登过保安处党支部怎样讨论增强党性的决定,文中说道:“有些同志党组织调动了他,他本来不愿意,但是他去了。他对别的同志说:嚇,过去,打死我也不干这种事……可是,现在我不这么想了,我觉得在哪里都是干革命,做什么也都是为党工作,组织认为那里需要我,我就到那儿去……”

一位党员在另一篇心得文章中写道,无限忠心的考验,必须经过更多的革命斗争,在斗争中不管生命如何危险,皆不丧失自己的立场,不屈不挠地与敌进行斗争,这才算是对革命对党真正抱着无限的忠心。

回望延安,回望中国共产党人由弱到强的艰难历程,历史一次又一次启示我们:一个先进政党,必须始终戒骄戒躁,坚持自我革命,永远行进在奋斗之路上。

今天,中国共产党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但我们一刻也不能松劲。不应忘记历史的镜鉴:苏共拥有20万党员的时候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法西斯,拥有2000万党员时却丢失了政权。

回望延安,回望老一辈革命家创造的辉煌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只有永远保持初心,始终砥砺前行,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