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天地>>正文

在风雨洗礼中传承荣光

——陆军第54集团军探索新时期军队形象塑造调研手记(下)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记者 丁海明 曲延涛 特约记者 梁申虎 李胜强责任编辑:姚旭东2013-12-27 15:31
 
 

从“看见铁军”到“去当铁军”

肩负起国人对英雄的期待

9月的一天,第一次当上新训班长的“铁军”某团下士薛芝武,对新战友们讲起了自己与这支部队的奇特缘分。

薛芝武来自汶川。2008年的大地震几乎毁了他家所在的整个村子。“当时大家都慌了,直到来了解放军。村长说,来的部队名叫‘铁军’。”

“大家看——”薛芝武边说边取出了一枚褪了色的“铁军”臂章。原来,这是一名“铁军”战士赠送给薛芝武的纪念。抗震救灾期间,“铁军”官兵的英勇表现感动了汶川,感动了无数“薛芝武”。

汶川大地震,震中在映秀。从中原紧急驰援而来的“铁军”前锋一抵近都江堰,800名官兵就片刻不停,徒步强行军8小时,攀危崖,越绝壁,挺进震中。“铁军”的红旗,映红映秀,照暖人心。

“是共产党员的举手!”“不是独生子女的举手!”在风雨都江堰,273名“铁军”官兵两次齐举右手坚决请战。

34天后牺牲在抗震一线、被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英雄战士”荣誉称号的武文斌,就是“铁军”的一员。他牺牲后,灾区群众吊唁的两千余个花圈堆成了小山……

“铁军”形象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广为人知。一时间,出现“铁军”旗帜和臂章的地方,都有大批媒体记者和社会团体跟随,许多志愿者和网民追拍“铁军”救援场景上传到互联网上。

“铁军”成了新闻焦点和网络热词。面对盛誉,“铁军”部队党委非常清醒,并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大力塑造‘铁军’形象,对外展示新时期我军形象的难得机遇。”

多难兴邦,军人无愧。人民军队来自于人民,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虽然时代在变,价值观念趋向多元,但人民军队的本质和精神没有改变。在这场抗震救灾战役中,“铁军”经受住了考验,同时也通过新媒体平台向广大民众及网友们证明了这一点。

震后,村里的“铁军”走了,而薛芝武心里的“铁军”形象却扎了根。终于,一个愿望萌生了——“去当铁军”。2011年,他终偿所愿,成为“铁军”的一员。

近年来,“铁军”部队一次次领命出征,所到之处不仅留下了“铁”的美名,更传递着热血男儿从军报国的崇高价值追求,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效应。“铁军”所属某旅最近一项调查显示,46%的官兵入伍之前就已通过网络等新媒体认识了“铁军”,19%的官兵所在家乡曾是“铁军”战斗过的地方。

“铁军”这支历史悠久、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在新媒体语境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也面对着新的思考:和平时代里民众对英雄的呼唤其实并未减弱,而中国军人能否承载国人浓浓的英雄情结呢?

从“清华学子”到“铁军精英”

擦亮当代军人的名片

“铁军是我的‘军中清华’,是实现军旅之梦的沃土,欢迎您参军来‘铁军’!”在今年中国军网夏秋季征兵宣传片《有你中国强》中,清华学子、时任“铁军”某部“红一连”连长的楚科纬作为片中4名主角之一,他的话语和经历激励着关心国防、投身军旅的网友。

从大学生、排长,到开创我军“支部建在连上”先河的“红一连”连长,楚科纬在7年军旅路上3次立功,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学习成才标兵”“全军爱军精武标兵”。

与莘莘学子的军旅成才互为表里的,是新时期“铁军”这个大熔炉为他们拓展着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楚科纬走进军营时,部队信息化建设正迎来从“打基础”向“练内功”跨越的新一轮高潮,他带领战友们赶潮踏浪,把战场“搬”进网络室,研发出多款训练模拟系统,战斗力提升收获事半功倍之效。这一战,让“红一连”这个老牌尖子连在战斗力生成模式创新上再占先机,打出了老连队的新品牌,楚科纬也一战成名。

近两年,楚科纬到各部队、高校作报告,与青年分享成长经历,他总是自豪地说:“‘铁军’是我的另一个清华,一个充满热血温度的清华!”楚科纬以“铁军精英”形象的精彩亮相,为“铁军”增添了“知识铁军”的新名片,让“铁军”散发出充满时代气息的磁场效应。

应该说,这个效应既凝聚着“铁军”对自我形象的时代考量,也阐释着“铁军”与时俱进的智慧抉择。

时代在发展,人民军队也在不断进步,人们看军队的目光也在不断演进。那么,今天中国军队的公众形象到底是什么样,应当怎样展示?这是“铁军”部队党委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个国家的独立,一个民族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说,有赖于她最优秀的儿女筑起的钢铁长城,也有赖于钢铁长城吸引着她最优秀的儿女。“铁血”与“精英”,从来就不是一对矛盾,而是一对孪生兄弟。不论在什么时代,军人都应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民族脊梁。清华学子眼中的“铁军”,和因清华学子投身其中而被人们全新认知的“铁军”,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是人民子弟兵的情怀;以自身的作为告诉人们“保家卫国、舍我其谁,有你中国强”,也同样是人民军队的责任。家国情怀,需要军民共同体会。

从“确山军演”到“确山符号”

让世界看到解放军的开放自信

确山,对于“铁军”官兵来说,是血火战场,是风云舞台。

血火战场,是因为这里坐落着一个大型合同战术训练基地,烽火连四季,夜夜起狼烟,一场场大规模演习接连上演。“铁军”老兵都知道,近年来,一年至少一次驻训确山。老兵们还说,这里的模拟战场越来越真,实战化要求越来越高,训风越来越实,打仗的味道越来越浓。在老兵们的口语里,“确山”已经等同于“打仗”。

风云舞台,是因为驻扎确山的这座合同战术训练基地,近年来连续承担了许多接受媒体公开采访以及邀请外国驻华武官等现场观摩的演习。因为长枪短炮般的镜头聚焦,因为持续的曝光度,因为一批批不同肤色、军装各异的人频频光临,确山声名鹊起,而扬威确山的“铁军”也就随之扬名海内外。许多媒体记者和外军军官,来确山就是为观察“铁军”。

向外界展示军队建设成果,是上级赋予的任务,也是“铁军”部队党委深思的课题。54集团军政委徐远林说,近年来,面对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某些军事强国心态变得不太自然。在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的同时,还炒作“解放军30年未经实战”,中国军队是条“纸龙”等言论。在西方舆论的强力侵蚀下,一些网民也产生了疑问。互联网上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提问:和平了这么久,我军还能不能打仗?

对此,徐政委强调:“铁军”作为一支时刻准备打仗、苦练打赢本领的部队,在嘈杂的舆论环境中必须用实际训练成果掷地有声地回应社会关切: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这不仅是对“铁军”历史使命的担当,更是回答网友疑问、回击西方攻击的责任担当。

这些年,“铁军”参加的重大演习,各大媒体总会闻风而动,有的还被作为素材拍成影视作品,影响广泛。

2009年,以“铁军”为原型的电视连续剧《和平使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一展我军官兵过硬的军事素质和顽强的战斗作风。今年10月,以“铁军”“红一连”为蓝本的大型现实军事题材影片《目标战》在全国公映。

“铁军”,以一支现代精锐陆军的形象出现在新媒体平台上,成为军迷和网友们搜索的热词。从硝烟迷漫的“确山军演”,到传递中国军队今日战斗风貌的“确山符号”,“铁军”正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回应着世界对解放军的关注。

从“照镜子”到“正衣冠”

在明辨是非中深思“为何出发”

军队形象塑造绝不仅仅是军人自身的事情,而是一种国家行为,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维护。

今年年初,有网民发起“随手拍军车”活动,个别军车违章、私用现象也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一时间“军车”成了网络热词,有的正常外出执行任务的军车也受到了干扰。在批评个别军车违规的同时,如何看待网民拍军车、怎样对待涉军舆情的话题在“铁军”局域网上引起了热议。

“过去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现在却倒过来了。”

“网络信息时代有些事太复杂,就是有理也说不清楚,干脆能不外出就不外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看到局域网上官兵们的议论,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刘法峰表示:“人民军队为人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军人在人民眼里永远都应是‘最可爱的人’。要辩证看待网上出现的负面涉军舆情。要分清是有人故意兴风作浪、造谣中伤,还是网友对我们的善意批评和舆论监督。对待前者,我们要警惕和反击,对待后者,我们要警醒和反思,并自觉接受网民监督。”

在集团军党委的倡议下,一场以“正确看待涉军舆情,人民军队为人民”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铁军”各级部队展开。

局域网上,“聊聊军民关系那些事”成为论坛的主题,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列出“遇事因为怕围观,有理也要矮三分”“军人身份太敏感,时时处处受限制”等反映较多的5个问题,组织官兵跟帖交流,安排专人在线答疑,消除官兵心中困惑。

集团军还搜集整理了近年来发生的典型军地纠纷、涉军舆情,利用军营局域网依案说法,引导官兵多算军民团结大账,少算利益得失小账。

严格自律的背后是自信,自信的底气,来源于新时期“铁军”上下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来源于人民军队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这是一种胸怀、一种气度、一种担当。历经战火与硝烟的洗礼,人民解放军已走过了86年光辉历程,尽管已经走了很久很远,但我们始终没有忘记“为何出发”。

在这个“全民记者”的舆论大开放时代,新媒体这一“聚光灯”在使人民军队获得更多关注度的同时,也受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恶意攻击和夸大炒作。畏惧舆情是无能,回避舆情是无知。风雨洗礼,让人民军队深思这样一个时代课题:应该怎样辩证看待舆情,把握舆论动向,打好这场形象仗。

军队的形象是战斗力的有机组成部分。陆军第54集团军在回答这道时代考题中勇于探索、主动出击,通过合理运用网络媒体等多媒体平台,外塑形象、内强筋骨,让“铁军”声名远播,走进人心,走出国门。

“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军队形象塑造犹如一条流动的大河,今天的军队形象,既是昨天军队形象的延续,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当前,面对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人民军队要有“阵地不能丢”的忧患意识。未来,我们可能面对更多的困难、未知挑战和复杂情况,这需要我们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并进一步去探索。军队形象的塑造,永远都在路上。

潮头观澜

打好这场形象仗

一支军队就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想了解一个国家,可以先从了解这个国家的军队和军人开始。著名作家魏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不仅成功地塑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形象,还深深影响了几代人。

时代在变,人民解放军也在发展。今日的中国军队是一支怎样的军队?这不仅取决于中国军人自身“怎么干”的客观现实,还包括社会公众“看什么”和“怎么看”的问题。

如果说,在金戈铁马、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我军的形象是靠“打”出来的。那么,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我军的形象建设就离不开全新的舆论场的塑造。

事实证明,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里,一支军队不主动塑造自己,就只能等着被塑造、被传播、被影响,如果在被动中被恶意歪曲、诋毁甚至妖魔化,那将使军队蒙羞、国家受辱。所以,必须从战略高度认清主动塑造军队形象的重要性,要深刻理解,对我军而言不仅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更是一场严肃而复杂的斗争。

与此同时,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大时代里,主动塑造也离不开全球视野。当前,我军全面履行新的历史使命,积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和参与国际军事合作,必然要在世界舞台上全新亮相。要想使我军在形象上更有吸引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舆论上更有说服力,在强调用事实说话、用真情感人的同时,就必须放眼全球,善于用“世界语言”发声,努力将“中国新闻,国际表达”和“国际新闻,中国视角”的理念运用到主动塑造的方方面面。

我们要善于从我做起,网络信息时代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媒体的聚焦往往具有放大效应。一个人、一件事能够增辉军旅,也可能玷污三军。因此,要把主动塑造建立在每个军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上。从这一点上看,每个军人都是当代军人的名片。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责任,每一代军人则有每一代军人的使命。打好这场形象仗,无疑是当代中国军人面临的新挑战。这不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

(陆军第54集团军军长 戎贵卿)

本组调研手记上篇《在众说纷纭中淬火成钢》刊于本报12月20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