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反复告诫我们,威武之师还得威武,革命军人还是要有血性。血性,是精神之刃、意志之锋。一支军队的血性,与为将者的血性息息相关。为将者,身上有千钧重担、身后有千军万马,将帅有赴死之心,士卒则无贪生之念。历史上这样血性张扬、威震敌胆的将领比比皆是:汉朝飞将军李广坐镇边疆,“不教胡马度阴山”;戚继光斩级十万驱倭寇,“一剑横空星斗寒”;岳飞率军踏破贺兰山阙,“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将之血性,辉映着为国担当的忠勇、挥戈止战的智勇、敢打必胜的英勇,是国家强盛之脊、强军兴军之梁。
砥砺为国担当的忠勇之志。血性源于舍生取义的忠诚基因,只有对祖国爱得深沉,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才能在危急关头抛却私心、为国请命。当年抗美援朝选帅时,首选并非彭德怀,但彭德怀临阵受命、不计得失,一心为公、不惧险难,面对强敌赢得了一场伟大胜利,尽显一代名将的大忠大勇。毛主席有诗盛赞:“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听党指挥、对党忠诚,是为将者血性,这份忠诚必然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搀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这不是一句喊在嘴上的口号,而是无数将领一次次公而忘私的血性抉择。20世纪50年代,中央决定提早进藏,受领任务后,张国华将军毫不迟疑,带领部队离开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繁华川南,进驻环境恶劣的西藏。他的亲生女儿病逝于进藏途中,他也因长期高原工作华发早逝。像张国华这样尽忠履职、无怨无悔的将军还有很多,正是他们用为国敢担当的忠勇之志,守护和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践行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当前,军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大幕将启,必然会触动多方利益、精简诸多人员,公与私、走或留,积极配合还是消极怠工,泰然面对抑或愤愤不平,需要每个军人作出血性抉择,更需要为将者展示血性担当。
砥砺挥戈止战的智勇之力。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众人皆知。空有请战血性的马谡,在事关成败的关键战役中却无胜战之力,致使街亭失守、将士殒命。“将贤则兵胜,将强则士勇。”为将者的血性,决非匹夫之勇、莽夫逞能,而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勇之力。军队面对的是枪林弹雨、流血牺牲,本领的不足是最致命的不足,没有本领难当重任、难打胜仗,本领高强才能让血性更加底气十足、光芒耀眼。这启示我们,为将者要把全部心思向打仗集中,带头把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灵魂坐标刻在心里。习主席指出:现代战争发生了深刻变化,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搞透。胜兵先胜,为将者必须要视野前瞻,认真钻研现代战争制胜机理,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于练谋略、学兵法、钻打仗,打赢“脖子以上的战斗”;要敢于实践,立足作战任务,认真研练训法战法,身体力行组织指挥重大军事活动,在实战实训中增长指挥才能;要用好“利剑”,从谋略、技术、指挥多个层面,熟稔特战、电抗等新型作战力量运用,练就驾驭新型作战力量的能力。
砥砺敢打必胜的英勇之威。为将者的血性,在于振臂一挥领军在前,更在于带兵而去完璧而回。带不出虎狼之师,立不起英勇之威,将帅的血性就会失去支撑,泯然众人矣。铁血砺兵,给予他们战场凯旋的本领,是为将者横刀立马的豪气底气。古人云:“教兵之法,练胆为先;练胆之法,习艺为先。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为将者,应引领官兵在平时“你死我活”“真刀真枪”的比拼中激发“不惜命”的血性,实现操场、战场的无缝链接,练就敢打必胜的过硬本领。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贯彻习主席关于实战化训练的重要指示,着力探索实战化练兵之路,实现“练兵像打仗,打仗像练兵”这一抓训练、谋打赢的最高境界。将军把打仗镌刻心底,士兵就会把打仗熔铸灵魂。这就要求,为将者应有敢于向自己开刀的血性,以严自身带动严部队,为部队训练树好样子,做到在“剔除形式”中练打仗,克服开长会、走程序、搞摆练等背离实战的做法;做到在“难到极限”中练打仗,最大限度模拟实战环境、贴近实战任务、瞄准实战强敌,使演习场向战场延伸;做到在“轻装上阵”中练打仗,彻底抛掉图名挂号的政绩包袱,抛掉想赢怕输的功利包袱,抛掉消极保底的安全包袱,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做到在“重在检讨”中练打仗,胜负不是关键,关键是实兵对抗后,在复盘检讨中找准差距、在反思检讨中谋求强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