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岛官兵退伍后携妻带子都要去探望的兵妈妈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汤格平  龙煜 朱达责任编辑:菅琳
2016-05-12 04:08

40年的深情守望

——“爱国拥军模范”何阿香情系守岛官兵献身海防事业的故事

■汤格平 龙煜 本报记者 朱达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母亲的呵护,即使走进军营,走向海岛边疆,我们仍停留在母亲牵挂和期盼的目光里。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记住母亲的嘱托:增长才干,建功军营!说到母亲,需要特别提及那些“兵妈妈”。因为子女,或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兵儿子”身着军装、献身国防,她们都在用一个母亲的执着和恩爱,演绎着一个个感人故事。如果说祖国安宁的背后有战士的戍守,战士的背后则有博大无私母爱的支撑,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用特殊的方式“戍边固边”,她们的爱是边关长城砖石的黏合剂和坚实底座,她们的爱是戍边官兵的心灵慰藉和不竭动力……

今年母亲节刚刚过去,让我们向母亲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迟到的祝福!

——编者

母亲节前夕,舟山市岱山县高亭镇刘家岙村“爱国拥军模范”何阿香的家中迎来一群“特殊客人”——来自江西、湖南、广东等地的13名舟山警备区某海防团的退伍老兵,携妻带子不远千里回到第二故乡,看望可亲可敬的“兵妈妈”。

一束束美丽的康乃馨、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一段段温馨的回忆……何阿香与驻岛官兵相伴相守40年的别样人生呈现眼前。

一段感天动地的“英雄家事”催生无悔的人生抉择——

儿子走了一个,却来了一群

位于刘家岙村的一间普通瓦房,是何阿香的家。屋内大堂里挂着两幅烈士遗像,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何阿香不同寻常的“英雄家事”。

1948年,何阿香的丈夫王脚发参军入伍,在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中作战英勇、屡建战功。1952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王脚发在一次敌机空袭行动中英勇牺牲,撇下她和3个年幼的儿女……此后,何阿香用柔弱的肩膀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

不知抹干了多少眼泪,上世纪70年代,何阿香决定把大儿子王定国送到远离大陆的海岛部队当兵,乡亲们很不理解,她却是铁了心:“孩子他爹给娃儿起名‘定国’,没有国,哪来的家啊?”

天有不测风云。入伍第3年,王定国在一次国防施工中不幸牺牲。噩耗传来,何阿香悲痛欲绝,她不忍去参加儿子的葬礼,只留存了一张部队为烈士召开追悼会的照片。

那年秋天,村里的邮递员送来了一沓信件,其中还夹了一张汇款单,信件地址清一色写着那个熟悉小岛的名字。“我亲爱的母亲,请您不要悲伤!务必照顾好自己!”“儿子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牺牲,是光荣的!”“儿子的心永远和您在一起!”……

署名:“儿子王定国”。

接到讣告没流过一滴眼泪的何阿香,却在念完一封封漂洋过海的信件之后泪流满面。她当然知道,这些字迹不同的“家书”,绝不可能是儿子的亲笔书信,但她一想到儿子战友们那一颗颗拳拳之心,便感慨良多:“我是有福之人,儿子走了一个,却来了一群。”

此后,从海岛哨所寄来的“家书”从未中断,直到1975年,何阿香收到的“家书”竟有1000余封。有一天,她终于鼓足勇气对小儿子王定光说:“娘要到你哥哥的部队去看看,你看着家,等我回来。”

几经辗转波折,何阿香终于来到王定国曾经驻守的岱山岛。当她看到海岛上那群可爱的兵,看到儿子的战友们齐刷刷地给自己敬上军礼,她失声痛哭,哽咽着说:“我这次来,本想看看定国的墓就回去,却没想到我还有这么多‘兵儿子’,娘不走了,陪孩子们驻守海岛,保家卫国!”

从此,何阿香便在岱山岛定居下来,与岛上的官兵相依为命,日夜守望着儿子英魂驻守的军营。2008年,何阿香唯一的孙子年满18岁了,在她的执意要求下,孙儿也报名参了军,得知孙儿体检、政审等均顺利通过,何阿香高兴得合不拢嘴:“祖孙三代都姓军,这下就圆满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