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翅膀心飞翔:揭秘飞行保障兵的生活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胡晓宇 安红欣 等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6-09-18 16:21

高原“鹰眼”

卓文凯 空军某场站导航连塔台台长,上士军衔,荣立三等功2次。 钱小军 摄

随着最后一颗放飞的绿色信号弹划破苍穹,数架战鹰刺向雪域碧空,卓文凯习惯性地揉着酸涩的双眼。

此次保障两个整建制团高原驻训,场站打破了同一时刻保障起降战机最多的纪录,作为“鹰之眼”,虽然辛苦,但卓文凯心里乐开了花。

何为塔台台长的职责?观察机场跑道上有无异物,观察准备降落的战鹰是否放下起落架。而风驰电掣的战机,在起飞降落过程中,留给观测者的时间往往只有一瞬。“因而,眼睛必须如鹰眼一般犀利。”卓文凯一脸自信。

6年前,某新型歼击机首次整建制入藏驻训。那天,雪域机场回荡着震耳欲聋的轰鸣,一批批战鹰频繁起降……机场塔台顶上,卓文凯趴在望远镜前,警惕的双眼如雷达天线,反复扫描机场的每个角落。当第一架战鹰准备降落时,他隐约看见跑道上有个模糊的黑点。

“机场北面跑道12公里,高1500米处,有一处空漂物,请后面的飞机谨慎观察,避开异物依次降落……”他按捺着紧张,大脑中快速闪现着处置判别程序,并沉稳地向值班参谋报告。

事后查明,空漂物系一个气球,若被吸入飞机发动机,后果不堪设想。卓文凯因此荣立了三等功。

“练就‘鹰眼’绝非易事。”他的战友最清楚他的付出。

兵之初,没能实现驾驭战鹰翱翔蓝天梦想的卓文凯,主动申请到塔台当观测员。“驾驭不了战鹰,起码能看见战鹰。”他想得两眼放光。

从此,每天中午,他选择在高原阳光炽烈的时段,趴在望远镜前紧盯远处连绵的雪山,练眼睛的定力,练移动目标判别能力。夜幕降临时,他又独自登上塔台房顶,把跑道边的夜航灯作为参照物,练夜间判断目标的精准度;他还反复练习在不同气象条件下搜索空漂物,练出一眼便能判别目标距离和高度的“绝技”。

2013年盛夏,一场陆空联合演练在雪域拉开战幕。一架架战鹰刺向天际,如离弦之箭。卓文凯不停调整着望远镜的标尺,凝神搜索着长长的跑道。就在两架新型战机滑向联络道准备进入主跑道时,一个隐约倒卧的黑点突然出现在视野中,他警觉地调整刻度向小点聚焦,大脑迅速搜索判明是什么异物。

“主跑道中心线距东端600米处,约10厘米左右有异物出现,初步判明为一鸟类。”他果断地向外场值班员报告。

“如果迟发现1分钟,后果不堪设想!”当派出的战士从那个方向捡回一只死鸟时,飞行指挥员惊出一身冷汗,由衷向他竖起了大拇指,“真不愧是雪域‘鹰眼’!”卓文凯再次荣立三等功,并被上级评为“飞行保障先进个人”。

去年,场站被空军后勤部选定为首批军民融合试点单位。协助观测保障民航客机,成为卓文凯的延伸使命。

“小岗位系着大使命大担当,来不得半点马虎!”卓文凯又开始留心摸索民航飞机起落架的观察方法和规律。

“有一架民航班机正在复飞,请你部塔台协助观测起落架是否放好……”去年6月的一天,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场站飞行指挥室响起:一架从成都飞往拉萨的航班在降落过程中,机舱仪表突然发出起落架故障的警报。虽然重启按钮后,警报声消失,但为确保万无一失,民航航管部门还是决定复飞。

接到任务,卓文凯虽然对自己的观测技术信心满满,但想到他的判断关系着数百名乘客的安危,肩上陡然像压了座山。他迅速架起望远镜,“鹰眼”紧盯飞机着陆区域。航班慢慢进入视线,按照平时摸索的规律,在机头上抬的一瞬间,他准确捕获了情况。

“确认起落架放好,可以安全着陆!”航班平安降落在机场的那一刻,他紧绷的心终于放松,手心却沁出了汗水。

印象

战鹰守望者

■教导员 何 晨

卓文凯是我们通信营的塔台观测员,常年战斗在塔台、守望着战机。他见证了场站从保障二代机到三代机、从季节性保障到常态化保障和军民融合保障的历史跨越,不断书写着普通一兵的强军梦。我想,他最渴望见到的是安全返航的战鹰,因为,那是守望者心中永恒的期待。

(《解放军报》2016年09月13日 09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