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役部队组训3年为一个周期,施训周期长、兵员流动大,如何保持部队完整战斗力?江西某预备役团创新举措——
破解“三分之一”的困惑
■宋剑锋 张卫明 本报记者 欧阳春
“三分之一”,在预备役部队战斗力标准检验中,是个常态而又困惑的数字。
根据训练大纲要求,预备役部队组训3年为一个周期,一年训练三分之一。施训周期长、兵员流动大,如何每年既训练“三分之一”,又能保持部队完整战斗力? 近年来,江西某预备役团紧盯战斗力生成短板,助推战斗力生成提速,积极寻找破解“三分之一”困惑的“金钥匙”。
牵住“牛鼻子”抓源头——
在位率从85%到95%
预备役部队兵员寓军于民,平时工作在地方,流动性大。人员在位率,成为预备役部队战斗力生成的“牛鼻子”。
前些年,一次灭火行动,让该团尝到过这样的“苦果”:驻地发生森林大火,团里接到地方政府请求前往支援,但由于汽车连6名预编驾驶员中有2名已经调离单位,只能临时聘请地方驾驶员进行补充,导致应急分队比预定时间晚了一个小时到达灾情点。
灭火行动结束后,团党委“一班人”总结教训:汽车连在一个单位编兵,虽然便于集中管理,但由于兵员来源渠道窄、流动性大,在位率不够稳定。
提升战斗力,首先要提升在位率。去年开始,这个团着力在盘活驻地资源、扩大编兵范围上下功夫,走出3步好棋:
——打破“区域限制”,在驻地18个县(区、市)开展了“知兵、见兵、联兵”活动,发放《预备役官兵信息采集表》近3万份,包括工作单位、年龄、专业等统计数据,摸清驻地兵员底数;
——打破“编组限制”,针对一个建制单位在一个县(区、市)或乡(镇)编组造成的兵员不足的问题,积极探索走开“跨区分片”编组路子,采取“小建制、大范围”的方法,在多个县(区、市)或乡(镇)编组一个建制单位,把长期在位兵员编入预备役;
——打破“岗位限制”,让地方党政领导腾出“战位”,把懂指挥、能打仗的兵员编入指挥岗位。仅去年该团先后有7名军事技能过硬的预编士兵被提拔为预任排长,清退了9名乡镇领导,兵员质量有了大幅提高。
“打破束缚限制,基层才会充满生机活力。”团长蔡联平告诉记者,今年9月,该团汽车连参加全师统一组织的点验,兵员在位率从去年的85%上升到今年的95%,退伍军人比例达到了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