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融多赢,民企参军蓬勃兴起
深秋时节,一场秋雨一扫多日雾霾,让北京城格外清新爽朗。
在北京西郊举行的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览上,技术先进的北斗导航卫星、水下机器人,可替代进口器件的精密光学仪器,军民通用计算机和射频集成电路;精密铸造技术、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核心技术、云数据加密技术;高效便捷的混合动力新能源电站,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激光3D打印机,整齐排列的无人机、无人舟艇等大型装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模型、一段段精彩视频,全面系统地展示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吸引了全国千余家企事业单位和万余军地专家学者前来参观,共睹企业成长与国防建设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在展览的竞争活力区一家名为科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台前,来自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业园的宋优春正在为参观的官兵讲解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夜视器材的功能作用。
宋优春告诉记者,借助军民融合的“红利”,他们公司从当初的举步维艰,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专业夜视光电产品供应商,多项核心技术产品获国防专利发明授权,并通过了军队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安全认证,部队试用反响良好。
“进军军用领域,事实上拓展了技术的应用半径,使成果能更好地与市场对接。”宋优春说,因发展军品而引入的社会技术及资本也使企业得以发展壮大。去年,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7451万元,同比增长14.7%,其中军品产值4973万元。
像宋优春一样,此次参展的163家单位中,民营高技术企业达87家,超过半数。据主办方介绍,这87家民营企业是从全国1000余家实力较强的民参军企业中,经过层层遴选、考核考察产生的。“以前总觉得民用技术参与军用产品,距离我们普通人非常遥远,是军民融合这一国家发展战略,让军工科技不再‘高冷’。”宋优春感慨地说。
据了解,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国家有关部委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深化军工行业改革促进民参军,使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享受到了军民融合带来的“制度红利”,由过去的“要我融”主动向“我要融”转变,重点领域融合亮点频现。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这样一份“成绩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跨部门协作机制建立,由国务院和军队20多个部门联合组成的部际协调小组成立一年多来,已召开多次会议,协调任务落实;军队社会化保障范围不断拓宽,正从后勤领域延伸到军事、政治和装备领域,从注重生活保障、常态保障延伸到应急应战一体保障;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工作稳步推进,依托范围不断拓宽、依托途径日趋多样;国防动员体系不断完善,能源、通信、国防工程、装备维修等动员工作不断优化。
不仅如此,为给众多民营企业提供装备需求信息,2015年1月4日,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正式上线运行,这是全军武器装备采购需求信息的权威发布平台,是军工企业事业单位、优势民营企业产品和技术信息的重要汇集渠道,首批5个异地查询点,也于今年5月29日在西安、沈阳、上海、深圳、重庆同时开通。记者点击该信息网,采购需求、军品配套、采购公告等9个栏目一目了然。“自去年信息网运行以来,已有上万家企业根据军队需求和公司实力参与到军工装备研发制造中。”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相关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翻阅此次展览的《民营企业和产品技术汇编》看到,80%的公司都是从事高科技军工产品研发,有的年收入还达上亿元。展览负责人告诉记者,军民融合是一条“双赢之路”,近年来,全国不少省市和民营企业抓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民参军”步伐,使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助推了国防建设和部队战斗力生成,实现了军地互利双赢。老工业城市山东淄博市,以推进“军转民”“民参军”步伐为依托,先后创建省级军民结合产业园4个,发展军民融合企业45家,产品60余类,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中国驰名商标6件,年销售收入近200个亿。
对此,军事科学院军民融合研究中心秘书长于川信感慨:“在军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全方位、全要素、深层次、多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