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深水区,民企参军难在何处
当前,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已由浅入深,正逐步迈入深水区。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就民企参军而言,虽取得斐然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矛盾困难。
“没有大国防观和全局概念,军民融合就难以向深层次发展。”某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孙瑜坦言,目前,军工企业行业保护意识还很严重,由于担心自身经济利益受损,对民营高科技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有天然的“排斥感”,使民营企业“参军”丧失了很多机会。同时,一些军品采购部门对民营高科技企业仍有不信任感,担心它们保密措施不严、不稳定、靠不住,特别是军事装备讲究可靠性、稳定性,产品定型后更新换代慢,国有军工企业的产品依然在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民营企业很难单纯依靠产品质量打开市场。
“不看重民企实际研发能力,而单纯以价格来竞标的竞争机制,很容易造成许多有较强研发能力和生产经验的民营企业无法参与军工产品竞争,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参加展览的昆明云锗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些企业以低价中标后,因自身研发能力不强,生产经验不足,导致产品质次价低,不但没能有效提升武器装备的效能,还浪费了国家资源,损害了战斗力提升。
“民企参军门槛高,资格审批过于繁冗。”民营企业要进入军队采购渠道必须具备军工“四证”资质,首先企业要过的“门槛”是申请“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而这又必须提交包括保密资格证书等一系列材料,但这些证书的获得又都有一套麻烦而艰难的程序,办证难度大、周期长。参展的某高新科技产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四证”资质从申请到得以审批,时间先后用了近5年。
“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够完善,市场回报风险大。”参展的某高新企业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在国防军工产品领域,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还不够完善,容易造成产权纠纷。加之军工产品往往只应用于军事装备的某一个领域,本身的市场覆盖面就窄,民营企业在投入大量资金研发生产军工产品后,得不到较好的市场回报,致使部分企业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
“目前,虽然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面向市场公开发布需求,但还是单向透明。”参展的某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方面,军队装备部门和军工科研生产单位没有足够的信息渠道了解哪些民营高科技企业拥有其所需的技术和产品,无法采购到性价比最高的技术或产品。另一方面,不同系统的军工单位相互交流合作也很少,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形成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政、产、学、研、用“信息孤岛”。
采访中,不少民营企业也指出,目前我国对民营企业“参军”的相关扶持政策尚不完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较,自身融资渠道窄、资本运作能力差,在资金方面有天然的劣势。再加上参与军事工业的项目大多是新材料、新技术等高精尖行业,前期在产品研发、市场培育两个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产品论证、实验等生产周期长,很多民营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军民融合产业的“大蛋糕”面前望而却步。
“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在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国防大学教授纪明葵指出,要勇于打破利益藩篱和垄断,我国目前有13万余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只有2000多家进入了军工行业,很多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都不输于传统军工企业,有的技术水平甚至还领先。如果不能出台相应的政策,从信息沟通、税收优惠、融资投资、风险补偿等方面进行评估和监督,就很难使其融合、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