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历经近600次战役战斗 制胜之道看这里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严德勇 王卫东 等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6-11-04 08:12

作战勇敢是实现军事谋略的关键,要永葆红军的“血性之勇”

历史样本

“泸定桥一战,在长征史上的意义巨大。如果这次战斗失败,如果红军在炮火面前畏缩不前……那么中国随后的历史可能就不同了。” 

——前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1981年10月撰文如此评价红军“飞夺泸定桥”

样本解读

一支军队的战略战术,折射着这支军队的血性担当。

强渡大渡河,红军的战斗精神与战术配合相映成辉。17勇士炮火中渡河,击败对岸数倍之敌。红军从安顺场进军泸定桥,一昼夜急行120公里,22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占领泸定桥。这样的意志力、战斗力旷世罕见,靠的是顽强的战斗精神。

可以说,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背后,是红军将士的生死与共和血性担当。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有12位红军师长,之后3死9伤,还有两位是独臂。土城之战失利,总司令朱德亲上前线指挥:“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炮弹就在身边爆炸,气浪几次把这位“红军之父”震倒在地。他抖抖身上泥土,像普通士兵一样端着机枪又冲向敌阵。

向红军学打仗学指挥,继承“活的灵魂”是根本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又是战斗精神得以发挥的有力保证。攻克天险腊子口,毛泽东只给了红一军团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两天时间。此役,红军巧妙运用夜战、佯攻、夹击等战法,既避免了盲目牺牲,又鼓舞了士气,战斗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读史感悟 

南部战区陆军某旅政委汪平:决胜战场,靠“谋”更要靠“勇”。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中如此写道:“就在湘军、桂军与中央军互相将最重的作战任务推来推去的时候,中央红军却在疾进途中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就是血性担当,就是战斗精神,是执行战略战术坚实的意志之基。”

承平日久,强化战斗精神,需靠培养锻造。未来信息化战场,战斗精神仍然是制胜的利刃。我们只有永葆红军的“血性之勇”,在实战化训练中融入百折不挠、敢打善战的意志锤炼,才能让“软实力”变为“硬功夫”,在未来战场续写新的历史、创造新的辉煌。

文风连着胜败,学习长征战场上的另一种“制胜之道”

历史样本

“皎平渡有船6只,每日夜能渡一万人。军委纵队5日可渡完。”

——抢渡金沙江前夕,刘伯承出奇兵搞到6只船。他发给朱总司令的电报,包括标点只有短短27字 

样本解读

据统计,红军长征期间产生的各种文电、讲话平均每天有1篇以上。在硝烟中作文、马背上发电、担架上开会,决定了这些文电、讲稿必须简短、实在、管用。如湘江战役的危急关头,林彪和聂荣臻给中革军委拍发电报:“军委须将湘江以东各军,星夜兼程过河,一、二师明天继续抗敌。”下级对上级使用“须”之口吻,提“星夜兼程过河”之要求,形势之危急、谋战之务实跃然纸上。

又如1934年12月,红军长征途中在黎平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特别会议,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黎平会议决定,全文不到700字,字字如金、句句实在。这些经过战火淬炼的长征文电,篇篇“简洁明快”,为我们树立了改进文风乃至训风、演风、考风的标杆。

读史感悟 

驻澳门部队司令部作训处处长金纬: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往往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兵贵神速,以快制慢,方能掌握制胜先机。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谁要搞文山会海、写冗长文电,谁就会付出血的代价。

“简洁是天才的姊妹”,文风连着作风,文风关乎胜败,向红军学打仗学指挥,其“简洁明快”的指挥艺术,当是今天我们理应继承发扬的另一种“制胜之道”。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