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战士李维波回忆——

我将敌机击落在中国境内

来源:辽宁日报作者:王敏娜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07-25 15:13

写在前面

1950年,为了保家卫国,辽宁地区的广大青年纷纷报名参加志愿军,掀起了参军参战的热潮,当时年仅18岁的李维波和马世勋就在其中。

为了守护辑安(今集安)鸭绿江桥,李维波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几乎没离开过自己的炮位。他指挥战士用火炮击落了入侵我国的美军战机,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重视,由此受到东北防空军司令部的嘉奖。

青年热情高涨,辽宁地区掀起参军参战热潮

马世勋和李维波今年都已是85岁高龄,他们一个生在新民,一个长在绥中,二人本无交集,但在18岁那年,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

“我打出生起,就处在伪满的统治下,当了10多年的亡国奴,受了太多的气。”7月17日,马世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谈起了自己参加抗美援朝的初衷。他说,美帝国主义纠集了16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作为一名中国人必须奋起反抗。

为此,在1950年,刚满18岁的马世勋,毅然放弃了在辽西干部学院财经班学习的机会,申请参军。由于他所在的学校是专门为地方培养专业人才的,所以并不在参军之列,但他一而再地写申请,表达自己强烈的参军愿望,领导最终批准他去当兵。

和马世勋一样,在国家安全遭到威胁时,李维波怀着一腔热血参加抗美援朝。

“事实上,在那之前,一个不经意的决定,让我走进了革命军人的行列,开始了军旅生涯。能够为抗美援朝尽自己的一份力,我一直感到自豪。”李维波说。

1949年9月,正在绥中中学读书的李维波得知东北军政大学招生的消息,虽然对这所大学并不了解,但他觉得能读大学是个很好的机会,就瞒着家人报了名。之后,李维波以学校文工团组织下乡演出为借口离开家乡,和同校的14名学生一起到东北军政大学报到。

到了东北军政大学后,李维波才了解到这是一所军事院校,完全按照军队的编制来设置,而且课程内容也以军事为主。虽然和自己想象的大学并不一样,但李维波留了下来。

当时的东北军政大学相当于一个师的编制,分为5个大队,每个大队又分为4个中队,接下来是排、班。每个队的侧重方向不一样,李维波被分在二大队四队一排二班,学的是战车防御炮,主要用来打坦克。

李维波在东北军政大学学习不到一年,朝鲜战争爆发,为了抗美援朝,他提前毕业,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像马世勋和李维波这样为了国家的安全和世界的和平,积极参加志愿军的热血青年还有很多。

原沈阳军区后勤史馆馆长徐文涛,2004年毅然辞去原沈阳军区联勤第二分部副部长的职务,潜心研究军史。他告诉记者,抗美援朝期间,辽宁地区的广大青年掀起了参军参战的热潮。当时的辽西省锦州市在1950年11月的十几天之内就有1000余人报名参加志愿军,抚顺市1951年有1185人参军,旅大市(大连)仅长海县就有130名青年农民参加志愿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