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崖抗日公学:抗日救国先锋者的革命熔炉

来源:海南日报作者:傅人意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10-10 14:30

 

1945年琼崖公学在南丰墟时,琼纵后勤部和公学副校长符振中居住楼旧址。

特委领导兼课 学生因材施教

这个建在美合村侧背,距离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部有二三里路的新学校,曾是一片荆棘丛生、野兽出没的荒芜之地。

然而,在琼崖抗日公学全体师生的努力下,荒地变成了一所初具规模的学校:屋顶用竹条夹着茅草绑扎而成,四周的墙壁用竹篾编制。教室宽敞整洁,桌板用木条和竹枝钉成。宿舍里,靠墙打着两排相连的床铺,整齐又实用。

从史料记载看来,当时学校的师资队伍十分强大:由冯白驹兼任公学校长,史丹任副校长,政治处主任为王均,教务处主任为吴耀南,军训处主任为谢凤池,总务处主任为符明经。培养对象是部队的战斗骨干、党群干部和各地抗日青年。

“建校初期,由于缺乏教员,特委的领导还兼学校的课。冯白驹同志亲自抽调一批军政素质较好的干部,到公学任职当教员。比如,史丹同志、吴乾鹏同志都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是马列主义理论方面有较深造诣的教育专家,在公学实施政治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教学和各项任务的完成,起了重要作用。”邢诒孔说。

公学第一期招收初级班、高级班、工农班和妇女班、儿童班,共有学员400多人。《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一卷)一书记载,琼崖抗日公学各个班分设班主任和队长。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队长负责行政和生活管理工作。此外,还有专门负责学生军事训练的教官。

据琼崖抗日公学学员冯继志回忆,公学教学内容因班而异、因材施教、有主有从。“冯白驹同志和特委总部的领导同志经常到校给师生们作形势报告,并经常与学员们促膝谈心,勉励其为抗日救国勤奋学习”。

冯继志所说的因材施教在学员罗文洪的回忆中也得到体现。“当年,琼崖抗日公学的教务处根据学员的文化水平,把具有高中水平的青年编入高级班,具有初中毕业水平的青年编入初级班,另外的工农学员则编入工农班,而妇女人数不多被编成一个妇女班。值得一提的是,还有15岁以下的‘红小鬼’们被编入了儿童班。” 罗文洪回忆。

琼崖抗日公学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同样建立了水乳交融、亲密无间的革命同志关系。刘英豪回忆:“从学校的领导至班主任和教师,都没有一点官架子……在日常生活中,师生们经常在一起学习,一起劳动,同睡一张连铺床,同吃一锅饭,及时交流思想感情。在这里,师生们的物质生活虽然很艰苦,但他们的精神营养却非常丰富。”

学校三办三停 培养千余名干部

琼崖抗日公学办了两期,培养了学员600余人。第二期学员尚未毕业就因“美合事变”而中断学习,学员分配到各地区部队,投入艰苦的抗日战争。

据介绍,从1940年7月至1950年5月海南解放,由于战争环境的变化,学校曾三办三停,具体可分为美合时期、阜龙时期、番阳时期,学校校址也随之几次变迁。

1945年6月18日,阜龙会议决定恢复琼崖抗日公学。此期的培训对象以培养工农干部为主,学校的教育方针和校风不变,课程安排仍然以学习政治课和军事课为主,兼学文化课。后在国民党反动派全面挑起琼崖内战的严重形势下被迫停办。

1948年,琼崖区党委在乐东番阳(今五指山番阳镇)复办琼崖公学,至此,琼崖抗日公学改名为琼崖公学。当时乐东、保亭已经解放,形势大好,主要设置少年班、妇女班、军事班、干部班。

在曾担任琼崖公学校长的史丹看来,琼崖公学创办十年培养干部共1500余人,分布在海南党政军民各部门,在战争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城市和村庄,一切不同的方向,汇合到这块温暖而新鲜的地方。我们的意志受着锻炼,我们的情绪受着激荡,时刻前进是我们的理想……我们要跟着共产党,走人民解放的战场,把建设新琼崖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无论在哪个时期,无论校址如何变更,正如琼崖公学的这首校歌,学员们按照恒久传唱的校歌精神,把自己培养成党的儿女……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