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领袖毛泽东。
编者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君子”是一个高尚的道德符号,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精神境界。一代伟人毛泽东,有什么样的君子情怀?展示了什么样的君子风范?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4周年之际,湖南日报刊登此文,以纪念和缅怀他老人家。
“君子”一词在中国,从来都是一个至高的道德符号。《周易·乾》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古代士人乐于将所有受人崇敬的品德和一切美好的事物拿来比况君子,君子情怀根植于每一个受传统中国文化影响至深的人心底。纵观领袖毛泽东的一生,虽然他从未以君子自居,但他那牵系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露出发自肺腑的“君子”情怀。因为这种情怀,他少年图强,怀着一腔热血上下求索,以书生之力拯黎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因为这种情怀,他殚精竭虑,凭大智慧运筹帷幄,穷毕生之功改写中华民族山河破碎的百年屈辱;因为这种情怀,他两袖清风,逝世时除却满室书香外身无长物,但那注定光耀千古的高尚人格却早已融入中华儿女跳动的脉搏中,成为无比珍贵的瑰宝润泽天下。回望历史,他那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伴着历史的车轮侃侃而来,振聋发聩地回应着儒家关于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千年叩问。
1 志存高远的爱国情怀
都说“上善若水,大爱无疆”,君子之爱,是博爱,更是大爱。诗人艾青曾写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赋予了爱国情怀的大爱以神圣的使命。有人说,一个没有英雄出现的民族是一个可怜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而不懂得珍惜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幸而,中华民族是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幸而,古老的三湘大地哺育出了一个具有伟大爱国情怀的英雄毛泽东。
毛泽东从不吝啬表达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他笔下的山,有会昌山“颠连直接东溟”,有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仪态万千、瑰伟雄奇;他笔下的水,可以是“云横九派浮黄鹤”,也可以是“洞庭波涌连天雪”,神奇曼妙、变幻无穷。恰是因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把一生献给了他深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支撑他的最强大精神力量,莫过于他那萦系胸中的深厚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情怀,引领了毛泽东一生的求索之路。从青年时代起,他就立志读尽天下书,探寻宇宙的大本大源。无论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宋明理学,还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二十四史,甚至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学说等,毛泽东都作过认真的研读。孜孜不倦的努力,成就了他手不释卷、信手拈来的大气度、真本性,更为后来他走上为中华民族维护尊严、追求独立、寻求解放、谋求幸福奋斗的伟大历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920年,毛泽东在北京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书刊,之后,他潜心钻研,不断积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完成世界观的转变,在不断思考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之中,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走上了“改造中国和世界”之路。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终其一生,毛泽东追求的是让广大劳动人民摆脱沉重的枷锁、迎来崭新的发展和希望;追求的是中华民族摆脱深重的民族危机、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追求的是古老的中华大地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伟大理想。那一声振臂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那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流露的是一个青年将人生追求同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英雄使命与宏大抱负。从上海建党到安源罢工,从农运讲习所到挥师井冈山,从反“围剿”到长征,从抗战胜利到解放全中国……一股对祖国对人民最深沉的大爱情怀,支持着他带领着四万万中国人民突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层层的封锁,不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