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舍家为国的奉献情怀
信仰,总能让人甘愿奉献一切。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在儒家道德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奉献,是君子道德的最高标准。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忘死地牺牲奉献,他们那舍小为大、舍家为国的奉献情怀,留在了诗词里,成为了士人君子永恒的精神财富。这里面,就有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壮志难酬,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义无反顾,更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慨然赴死……
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一切的情怀,也成就了毛泽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胸襟和境界。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者,他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着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他鼓舞将士“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毛泽东不仅从思想上做好了舍家为国的准备,更用实际行动坚守住了为革命奉献一切的大情怀。他留爱妻在白色恐怖下的城市工作,派胞弟去边疆开辟革命新区,送长子出国上战场……一方面,他用天安门城楼上一声庄严宣告,带领全中国人民开启了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新时代。另一方面,他却在默默承受着挚爱、至亲们一个个将宝贵生命献给戎马倥偬岁月的牺牲奉献。为了人民的解放和世界的和平,毛泽东一家先后献出了六位亲人的生命,无怨无悔,满门忠烈。
为了大义,他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诗句,阔别父母和故乡;为了大义,他“凭割断愁丝恨缕”别离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义无反顾地投入革命事业中。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他的长子毛岸英,自小便跟随父母四处奔波,吃百家饭,行万里路。杨开慧被捕时,年仅8岁的小岸英甚至也同妈妈一起被关在长沙协操坪监狱里,杨开慧就义后,岸英和兄弟岸青、岸龙被送到上海,后来流落街头。颠沛流离中,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直到1936年,上海地下党才找到他们兄弟,此时岸龙却已经失踪。
1950年,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以身殉国,消息传来,毛泽东的眼睛湿润了,沉默了许久之后,他只是“唉……”了一声说:“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当中央提议要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时,这位伟大的父亲却强忍住内心的悲痛拒绝了:“我还是那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是还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