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愈挫愈勇的执着情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君子的执着情怀。三湘四水,向来是迁客骚人留驻之地。自性芳爱洁的屈原受谗见黜,被楚王流放于湖南,留下“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永贞革新失败的刘禹锡谪贬湘西,留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执着……那些历经磨难而不改初心、不变本色的执着,融合了近代湖南人的骨子里的硬气,成就了毛泽东内心那股愈挫愈勇的执着情怀。
著名美国记者斯诺在其名著《西行漫记》中曾这样描述毛泽东:“不可否认地,你会觉得他在他内心中存在着命运的某种力量。这并不是昙花一现的东西,而是一种坚定的本质的活力。”这种执着的活力背后,既饱含着他关于理想抱负“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乐观坚定,又映照了他对于前途道路那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不迫。
从参加建党到秋收起义、到井冈山、到长征、到陕北直至“北京赶考”夺取全国胜利,在革命事业上,他曾几度沉浮,经历了许多的曲折和危险,但面对挫折和困难,他始终自信着,倔强着,执着着,因为他从来都知道:“当着天空出现乌云的时候,我们就指出,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
1927年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从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出发,果断决定停止攻打长沙的计划,带着队伍转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然而,这一符合实际的决策却遭到中央的批评、指责,他们认为毛泽东“行动太右,烧杀太少”,是“右倾逃跑”、“枪杆子主义”,随即毛泽东被撤销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湖南省委委员的职务。当时还误传毛泽东“被开除党籍”,使他一度成为“党外人士”。对于这些不公平待遇,毛泽东首先考虑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着眼于革命事业的大局,宁可委曲个人,也要遵守组织纪律。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宁都县召开会议,会议不顾王稼祥、朱德的反对,对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方针进行了批判,最后撤销了他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而由周恩来兼任。此后长达两年多里,毛泽东在中央和红军的重要决策上都失去了发言权。这对毛泽东来说是个沉重打击。但在会后,他做出了两点表示:一是少数服从多数;二是仍然愿意积极对待党的工作,尽力作出自己的贡献。他对在宁都会议上支持自己的王稼祥说:“算了吧,我们是少数,还是服从多数吧。”又对为他送别的周恩来表示:“前方军事急需,何时电召便何时来。” 在被整、靠边站的岁月里,毛泽东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正确主张,依然保持泰然自信心态和顽强坚韧的品格。他曾说:“撤了我的职务,还开除党籍,也不打紧嘛,总不至于不准我革命,我们还要在井冈山干下去。”他坚信自己的观点、路线是正确的,终将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尽管这一过程中可能是漫长和痛苦的,但执着的情怀支持着他抓住一切机会和可能条件不断充实自我,为中国革命事业发展而孜孜不倦地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