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问题,他乘坐的飞机离试验机不到10米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张天南责任编辑:杨思晨
2018-01-11 19:14

自主研制的肇始

从黄浦江畔到冰雪北国。21岁的顾诵芬,大学毕业后来到刚组建的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

5年后,航空工业局在沈阳成立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接到的首项任务是设计一架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临界马赫数0.8,定名“歼教-1”。

设计室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2岁,在负责人徐舜寿、黄志千的支持下,这架飞机的气动布局设计任务落在了顾诵芬肩上。

当时中国,飞机设计事业几乎是一张白纸。在大学里,顾诵芬只学过螺旋桨飞机设计基础课程,为解决机身两侧进气的难题,他回到北京从头学起。

“北航图书馆白天学生在用,我只能晚上骑一辆借来的自行车去查阅资料。”顾诵芬回忆,为了尽可能准确,他甚至用硫酸纸把图描下来,自己动手“影印”。

为解决设备匮乏问题,设计室的同志想出了不少“土办法”,“晚上去医院捡废针头,把它们焊接到铜管上,当作实验设备。”

面对重重困难,他把能搜集到的国外技术资料、书刊、研究报告等信息加以梳理、汇总,形成了可以进行气动力设计计算的一套方法。他和同事还利用当时从未在工程实际中应用过的风洞,边摸索、边试验、边改进。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1958年7月26日,我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在沈阳首飞成功。

望着指挥台升起的绿色信号弹,顾诵芬深知,这不仅是我国航空工业迈入自主研制新纪元的肇始,更是一种心理上的突破,是中华民族在历经百年屈辱后重塑的自信。

但有些事往往就是如此,走过了一道沟还有一道坎,跨过了一条河还有一座山,后面的道道沟坎等着他去跨越。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