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地道战》:宣扬群众智慧和平民英雄的战地报告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王欣阁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8-01-16 00:41

点击进入下一页

任旭东导演近照。

在佳作云集、星光灿烂的中国电影史上,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65年拍摄的电影《地道战》,缔造了持续半个世纪的传奇。

一位从作战部队战斗员转行、以拍摄军事教育片为主业的电影界“新兵”,拍出了一部名震神州、广受赞誉的战争故事片;一部旨在传播军事知识和对敌斗争方法的“严肃作品”,以对敌人辛辣的戏谑调侃,酣畅淋漓地宣泄了民族情感,旷日持久地引爆了大众狂欢;一部由官方投资制作、没有大牌明星和超炫技术“吸睛”的主旋律影片,在面世后数十年依旧拥有巨大影响力,观影人数和印制拷贝数创下了令人惊叹的纪录。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伴随这铿锵有力的旋律流淌,电影《地道战》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爱国情愫和青春记忆,银幕上的英雄人物和经典画面,犹如乡音般熟稔和亲切。

国仇家恨生发出“旷世奇观”

王欣阁(以下简称王):当今许多年轻人爱看战争题材电影,对“电子战”“信息战”“生化战”比较熟悉,而“地道战”相对而言有些遥远,当年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地道战,究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任旭东(以下简称任):可以说,地道战是国难当头、强敌压境之时,我们党领导全国军民共同创造的天才般的战争样式,是特定时期在特定地域使用的特殊战争手段。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政府虽然被迫抗战,但他专制独裁,腐败无能,一年多时间内,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广大国土,迅速沦入日本侵略军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向敌人的后方挺进,通过团结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和武装群众,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这类游击战几乎都是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物资匮乏、装备落后等艰难条件下展开的。当时,日本侵略军在8000多个村庄的冀中平原建立了1700多个据点,修建了700多公里的公路,挖了4000多公里的封锁沟,公路沿线岗楼密布、碉堡成群,妄图消灭八路军和抗日群众。党领导冀中人民根据平原地形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地道游击战,挖掘了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多层连环地道网,游击队在地道里可以眼观六路、枪打八方,而敌人的飞机大炮、坦克都发挥不了作用,小小的地道成为退可守、进可攻的地下长城。这部电影,就是以冀中根据地为创作背景,以多个村庄开展地道游击战的真实故事为蓝本,讲述了“高家庄”军民发挥无穷智慧,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传奇。

王:这部电影创作取材于那段抗战历史,其中的人物和故事有生活中的原型吗?

任:影片的人物设置和故事线索,在河北省正定县高平村取材比较多,因此我们特意将电影故事发生地放在“高家庄”。当年高平村民兵不到百人,只有几十条枪,虽然处在鬼子炮楼的层层包围之下,却从未被占领。在村党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刘傻子的带领下,从1943年秋到1945年春,粉碎了日伪军5次大“围剿”,这是很了不起的胜利。战斗结束后,刘傻子去打扫战场,结果被敌人打了回头炮,不幸壮烈牺牲。这个刘傻子,就是电影中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这两个人物的原型。在创作拍摄时,我们陆续采访了包括北京原顺义县焦庄户,石家庄市正定县高平村、保定市清苑县冉庄,以及任丘、高阳、蠡县等七八个县数十个开展过地道战的村庄,召集老民兵开座谈会,听他们讲当年同仇敌忾、英勇抗日的故事。现场聆听他们的动情讲述,我们每每感动得热泪盈眶。如果是太平年月,谁会在地道里东躲西藏,我们今天看地道战觉得是“旷世奇观”,其实那一条条地道都是由国仇家恨生发勾连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