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道战》连环画封面。
以军人血性打造英雄传奇
王:现在拍电影要融资、要确定演员档期等等,每个环节都不容易,您当年拍摄这部影片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任:最大的困难是剧本创作。因为形势任务的需要,1963年初总参指定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一部民兵军事教育片《地道战》,主要是要体现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让大家看后能学到一些基本军事知识和对敌斗争方法。为避免干巴枯燥,要求在军教片的表现形式上尽量让情节生动,耐看,且能看懂。八一厂厂长陈播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指派我参加由八一厂和工程兵组成的文学剧本创作小组。我们创作组一起到冀中地区进行了深入采访。地道战是一种游击战术,剧本从何入手,写什么,从哪里写起,将来在电影上如何呈现?特别是将抽象、概括的地道战内容编织成一部情节紧凑、生动好看的军事故事影片,确实是一个严峻挑战。“再难,能有攻打大王庄难吗?”我当时经常拿这句话激励自己。我是从刘伯承率领的二野部队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在作战部队时从抗日战争一直到解放战争,参加过多个大小战役,可以说九死一生。在豫北战役攻克汤阴城巷战中,手榴弹炸掉了我的右手食指;攻克兰封县城战斗中,我的左胳膊被枪弹洞穿。战场上锤炼的军人血性,让我面对困难时从未退缩和服输。我很快拿出了剧本初稿。初稿审查通过后,彭绍辉副总参谋长提出进一步修改方向:“要充分体现人民战争中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力量,歌颂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故事性要真实可信,让观众看过影片后能长人民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
王:这部电影最大的道具和景观就是地道了,怎样在大银幕上呈现险象环生、让鬼子防不胜防的地道机关?
任:这部电影歌颂的是平民英雄,展示的是普通军民的战斗智慧和生存智慧,无论是地道机关的设置,还是拍摄主场景的选取,必须既贴近实际又高于生活。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当年地道战中的条条地道和重重机关,因为雨季很难保存完整,早就毁损得差不多了,实景拍摄几乎不太可能。幸亏杨成武副总参谋长派人给我送来了一本《冀中平原地道战争总结》的书,文图并茂、形象直观,成为设计地道的重要“教科书”。最初曾想选一块黄土地开挖成地道断面,毕竟地道是这部电影核心看点,不过经估算工程太过浩大,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很高,只好让美工在八一厂内搭景。也就是说,呈现在银幕上所有地道内的镜头画面,都是搭景拍摄的。我们通过摄影镜头上下左右推拉升降,将地道内丰富多彩、千奇百怪的地道设施和形态各异的地道出入口,共同组成了一个壮观宏伟的地道战斗网。在外景拍摄上,因为高平村没有适合的拍摄场景,冉庄的十字街头和街心的3棵老槐树,很有古朴村庄的风貌,成为电影中标志性的主场景。邻近的唐庄有3棵300多年的古杨树,李庄有很古朴的砖房和整齐的街道,所有这些,都成为“高家庄”的主要外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