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地道战》:宣扬群众智慧和平民英雄的战地报告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王欣阁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8-01-16 00:41

点击进入下一页

电影《地道战》剧照——灶台地道口。

大众狂欢背后是民族情感宣泄

王:有评论认为您开创了我军大银幕上兵演兵的先河,您认可这种说法吗?

任: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吧!这部电影最初定位的基本观众是广大民兵,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军事教学片与故事片、艺术片不沾边,不需要演员有什么演技。基于这种考虑,拍摄之初我们没想着请名演员出演。除了王孝忠、张勇手、刘江、谢万和4个人是八一厂专业演员之外,全部借用工程兵文工团的演员和战士。两三百人的电影剧组,只有4名专业演员,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当年剧本没完成,我们就带着演员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住的是老乡家的牛圈,牛粪堆起来垫上沙土就是炕台,卸了门板就是床。白天给老乡拔麦子,晚上提着煤油灯找老民兵唠嗑。这样持续了3个月,后来大家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一线老民兵、战斗员的样子。其实,兵演兵要的就是那股硬气劲儿和烟火味儿。没有生活历练和熏染,展示在银幕上的形象观众不会认可的。

王:这部电影面世后迅速风靡全国,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还被媒体和影迷津津乐道,您觉得这部影片成功在什么地方?

任:影片之所以受到各界肯定,在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其中有多方面因素。一个是,我们首次在大银幕上生动完整地体现了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传达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是战无不胜的”这一主题,这无疑是人民的共识、时代的声音,容易在观众中引起共鸣。记得毛泽东同志曾在《论持久战》中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可以说,电影《地道战》就是对这句话的精彩注脚,这部影片更像是用影像抒写的一部宣扬群众智慧和平民英雄的战地报告。另一个是,得益于特殊年代密集的放映传播。许多老同志还印象深刻,“文革”期间很长一段时间,全国只能放“三战一哈”4部影片:三部故事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一部新闻片《毛主席会见西哈努克亲王》。电影《地道战》在中国城乡的密集反复放映,确实到了妇孺皆知、无人不晓的程度。还有一个就是影片本身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无论是跌宕紧凑的情节构思、幽默机趣的细节描绘,还是精彩奇绝的战争史实和脍炙人口的主题音乐,都为影片增添了无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那个年月,电影《地道战》一放映,现场观众就会和着影片齐声高唱《地道战》歌曲,我亲眼看见许多观众被日本鬼子处处挨整的窘相逗得前仰后合,电影许多段落总能激荡起观众的笑声。我想,在这大众狂欢的背后,是民族情感的宣泄和释放。中国人民忍屈辱受压迫太久了,看到日本鬼子在小老百姓手里挨整,看着解气!

经典影像播撒的是时代心声

王:影片放映后,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在中国城乡久唱不衰,据说这首歌的歌词是您从老百姓中发掘创作的?

任:1963年,我们在高平村创作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孙文喜同志安排我们与老民兵座谈交流,一位老民兵还现场唱起战斗中自编自唱的民谣:“太阳呀出来照呀么照四方,毛泽东思想闪呀么闪金光……”我听了前两句就很激动,歌词明白如话,说的都是老百姓的心里话,放在《地道战》中唱再合适不过了。于是就以这首民谣为基础,增编了第二、三段歌词。可以说,这首歌词来源于冀中人民丰富的地道战生活实践。后来这首歌交给著名歌唱家邓玉华演唱,从此就一炮打响了。有些老同志,一听到这首歌就老泪纵横。从来那些留存人们心目中的经典,播撒传递的都是老百姓的愿望、时代的心声。

王:这部电影的巨大影响力,从那个特殊年代一直延续到现在,这可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任何一部电影也比不上的,这是您从没想到的吧?

任:大大出乎意料!这部电影1966年公映,2006年5月,八一电影制片厂明振江厂长在清苑县冉庄“庆祝《地道战》影片诞生40周年纪念”会上宣布:“截至2005年底,电影《地道战》是世界上观众人次最多的影片,全球共有28亿观众看过此片,也是世界上印制拷贝数最多的黑白影片,已发行拷贝8420部。”另外,影片还曾经被作为国家的礼品赠送给数十个友好国家,将中国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群众智慧撒播到世界各地。每当听到这些消息,我都感到由衷的自豪。拍摄这部电影,我没获过奖,没拿过一分钱片酬,没得到什么实际好处,可是我觉得很欣慰,这部电影寄托着一个老兵对党的无限忠诚。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