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锄奸记:传奇英雄李鸣珂的故事

来源:重庆日报作者:刘松乔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8-08-30 11:23

位于涪陵区罗云乡的红军烈士陵园,当年李鸣珂在罗云领导了武装斗争。本版图片均由记者郑宇拍摄、翻拍

建保卫队

令叛徒闻风丧胆

1928年的五六月份,位于重庆储奇门的厚慈街新开了一家裕发祥酱园铺,酱园铺内人来人往,颇为热闹。其实,这里是李鸣珂设立的一处秘密联络站。按照周恩来“地下工作要机关群众化,负责干部职业化”的要求,他把妻子李和鸣、哥哥李祥如、妹妹李蜀俊从老家接到重庆,组成一个大家庭,做起小买卖,掩护地下工作。

这栋三层小楼,底层是铺面,由李祥如打理,二楼是工作人员住房,三楼有时住着省委书记刘愿庵等人。

此时,地下组织被严重破坏,敌特叛徒活动猖獗。面对险峻的形势,李鸣珂决定立即成立中共四川省军委保卫队(特工队),专门负责收集情报,制裁叛徒。保卫队队长由和李鸣珂一起到重庆的老部下刘默苏(化名李觉民)担任。

刘是黄埔五期学生,有名的神枪手,曾做过周恩来警卫。北伐、南昌起义以及到上海中央特科,他都在李鸣珂手下工作,两人出生入死,感情深厚。李鸣珂平时称呼刘为“五弟”。

保卫队有4支手枪,是从川军24军第一师副师长张志和(中共地下党员)那里搞来的,被保卫队员视为“宝贝”。自此,一场惊心动魄的锄奸行动在山城展开,而诛杀戴弁就是第一仗。

1927年4月,军阀刘湘发表“反共拥蒋通告”,蒋介石随即将心腹戴弁派往重庆,作为同四川军阀勾结的特使。戴弁一到重庆就设立特务委员会,收买、训练变节分子,大肆进行侦察搜捕审讯等特务活动,是“三·三一”惨案的重要策划者,杀害在“兴隆巷事件”中被捕的中共四川省委傅烈、周贡植等9名烈士的刽子手。

李鸣珂与省军委其他同志研究认为,戴弁这只恶狗,如不除掉,将会给革命带来更大的危害,于是做出了处死戴弁的决定。代理省委书记张秀熟听了李鸣珂的汇报后,同意了省军委的决定。

自认为清除了重庆“共党”的主要成员,志满意得的戴弁将家眷接到重庆,住在总土地巷一栋公馆里。总土地巷因地势平坦,闹中取静,很多豪商巨贾在这里建房,有不少深宅大院、公馆洋楼,是当时有名的富人区。

李鸣珂身穿长衫,留着八字胡,化装成商人,带着“小伙计”刘默苏等人出没街头,一番侦察,摸清了戴弁的出没规律后,制定了行动计划。

黄埔二期毕业的戴弁对李鸣珂时有所闻,善搞特务活动的他获悉李鸣珂可能到了重庆,遂在报纸上刊登消息:“共产党首领李鸣珂由沪来渝……军队正在缉拿中。”想以此公开信息,通缉捉拿李鸣珂。岂不知,他自己已是死到临头,最后被刘默苏击毙。

后来,保卫队还先后处决了叛徒王克用、易觉先、陈梦华,击伤叛徒宋毓萍。这些人被惩处后,产生极大的震慑作用,叛徒的嚣张气焰收敛了不少。

领导起义

建立川东红色根据地

今年7月,冒着骄阳,记者来到位于涪陵区罗云乡的红军烈士陵园,登上高高的台阶,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纪念碑巍然耸立,放眼眺望,四面环山的罗云坝,稻穗金黄,风景秀丽。

当年李鸣珂在这里领导武装起义,建立了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诞生了川东地区革命根据地。

作为中共四川省军委书记,李鸣珂到重庆后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指导全川开展武装斗争上。而立之年的李鸣珂显得老练成熟,时常化装成商人或医生,奔波于成都、涪陵、江津、彭水、泸州等地,策动军阀部队,改造土匪,瓦解地主武装团练,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在全川形成了声势浩大、此起彼伏的武装起义高潮。从1928年李鸣珂到任至1930年他牺牲前,在四川爆发和酝酿的革命武装暴动就有20多次。

1930年初春的一天,李鸣珂在朝天门乘船赶赴涪陵,迎着还有些刺骨的江风,心情颇为沉重。涪陵“春荒暴动”进展不顺,两次兵变起义均告失利,党组织领导开展的数次农民武装抗捐斗争也被镇压。李鸣珂知道,形势紧迫,必须趁热打铁,立即发动第三次兵变,起义才会取得成功。

“啪,啪……”3月17日,一阵枪响。驻涪陵川军新20军郭汝栋部朱团第3营第1连连长、中共党员赵启正率51名士兵起义,随即赶赴罗云坝,与当地农民赤卫队成功会合。4月7日,李鸣珂根据上级决定,宣布组建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李鸣珂任中共前委书记、总指挥。起义后,游击队转战涪陵、武隆、彭水、石柱、忠县等地,队伍扩大到2000多人,建立了以栗子寨、回龙场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成立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活动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坚持数月的革命斗争虽然最后失利,但播撒了革命的火种,“使下川东十余县之反动军阀、地主豪绅为之丧胆,寝不安席。”

如今的罗云乡分布着众多红色景点,红军烈士陵园、罗云场镇老街(农会路)、大河坝练兵场、誓师大会遗址、大柏树秘密联络点、红军出征天梯等吸引着八方群众前来瞻仰、缅怀先烈的伟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