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谢文:在弹道里书写创新人生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廉鑫、赵雨杨、王大奔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0-11-09 17:56:00

炮兵是陆地战场对地火力突击的骨干力量。让火炮打得再远一点、再准一点、再猛一点,是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作战指挥系副主任谢文副教授的不懈追求。

80后的谢文,已经是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3项。10月15日,他又荣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进步奖。

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谢文。

对此,谢文说:“我搞科研不为名不为利,而是为了炮兵战斗力的提升。提升炮兵在现代战场上火力毁伤效能,看着一条条如虹弹道划过长空就是我的梦想。”

敢于质疑,转换领域勇创新

谢文的创新之路是从几次大型演习开始的。

2006年,刚刚留校进入射击教研室担任教员的谢文在演习中发现,我军在炮兵火力打击效果评估领域缺乏科学理论支撑。原有的炮兵火力毁伤量化决策算法没有摆脱旧的框架,实际上还是对老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计算精度不高的难题一直没有得到破解。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当场质疑了这套评估体系,并决心改变这一现状。

谢文一直从事炮兵软件开发的研究,突然下决心进到炮兵火力毁伤量比评估的陌生研究领域,这意味着一切将从零开始。但他毫不退缩,对他来说,“能够提高炮兵的火力毁伤效能,一切都值得”。

厚厚的专业书籍,他一本本地去啃。研究最关键的时候,他每天都要盯着电脑屏幕长达十七八个小时。3个月后,他研究出了新的火力毁伤计算方法。

然而,在进行数据对照验证后,新方法的计算误差竟然超过了40%。

“自己创新的方法究竟有没有用?”这个问题在谢文的脑海里一直盘旋。经过反复查阅资料,他发现问题出在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上。为了采集第一手的射击数据,他入荒漠,上高原,最终将计算方法的准确性提高到95%。

谢文在阅读资料。

“有了问题就要敢于面对,勇于解决,不能做鸵鸟,要针对问题进行冲锋,攻坚克难,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这是谢文对自己团队常说的一句话,而他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践行着这句话。

有一年,上级交给谢文的项目组一项研发某型作战模拟系统的重大课题。他们把“5+2”“白加黑”当作家常便饭,历经一年攻关研制出了系统原型。但在部队试用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不同类型部队使用后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一些部队认为系统评估结果科学合理,另一些部队认为评估结果有出入。为此,谢文与项目组成员利用几天几夜的时间连续对仿真结果数据进行反复比对、系统分析,发现问题出在使用的基础数据是实采数据还是测试数据上。谢文对症下药,难题迎刃而解。

保持初心,不断攻坚破难关

作战指挥系射击教研室曾被原总参谋部表彰为“全军院校教书育人先进教研室”,并授予“科教创新模范教研室”的荣誉称号。创新是这个单位的灵魂,也是谢文的初心。

初入教研室,当时的主任、老教授都教给谢文等新教员一个道理--“无论是搞科研,还是搞教学,都要创新。”

谢文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在研究某新型评估系统的过程中,他多次走出实验室。不管全军哪支部队有实弹射击,谢文都要前往现场采集第一手的数据。戈壁、大漠、高寒地区……他和他的战友背着30公斤重的设备,在演习现场一点点采集气象、水文、炸点、落点位置等数据。

一次实兵演习中,谢文偶然发现炮兵与陆军航空兵两大陆军火力打击拳头在关键节点上无法互联互通。演习结束,谢文把这件事放在了心上。他与项目组成员多次到部队、装备研制厂家和相关科研院所调研,最终成功研制出“某型作战指挥协同系统”,有效提升了陆军协同作战能力。

谢文在伏案工作。

部队进行实弹射击的地点往往比较偏僻,饮食和饮水难以保障,有时候连着一两个星期,谢文和战友们都只能吃饼干、喝凉水,这导致谢文得了比较严重的肠胃炎。在一次数据加工处理过程中,他又突发急性尿结石。手术结束当天,他就主动要求返回岗位。

事后,谢文坦率地说:“我内心觉得这个数据太重要了,比我自己更重要。所以我义无反顾地要把这些采集的数据处理好。如果错过这次机会的话,也不知什么时候可以再次采集到这组数据”。

正是依靠这采集到的数万条数据,谢文和他的团队建立了炮兵数据中心。

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凭着这种精神,谢文被评为“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笔者看到,聚焦军事斗争准备,创新攻关实战重难点课题,是谢文不懈的追求。正如谢文所说:“尽管创新之路充满坎坷,但我一直无所畏惧。因为我生命中最美妙的事情,就是在弹道里书写自己的创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