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在江淮大地拉直胜战问号

来源:国防大学 作者:刘征鲁 胡韬 责任编辑:李佳琦
2020-11-12 15:25:35

10月下旬,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2019级研究生,赴蚌埠、徐州等地开展现地教学,先后考察4个战场遗址、1个地方企业、2个基层部队、1个英模单位,在江淮大地上留下砥砺初心、追问胜战的足迹。

扎到一线,学战研战教战

与坦克共“武”

10月26日上午,陆军装甲兵学院蚌埠校区某训练场,十几辆某型坦克整齐列阵,如同待命出征的甲士。

9点30分,学院官兵抵达训练场,迅即展开教学。院领导率先登上某型坦克,在教练员的指导下,驾驶坦克疾驱奔驰。学员们也钻进车舱,坐上战位,亲手操控体验,了解装甲兵训练科目和维修保障的各种问题。

观摩体验后,大家脚上沾满了泥巴,衣服蹭上了星星点点的油渍。这些泥巴和油渍,不仅是训练场的标志,也仿佛让学员浸染上了战场的味道。

最后,陆军装甲兵学院王钰教授和联合勤务学院黄星龙讲师着眼实战化训练,分别作了教学讲评。

▲ 近距离了解装甲兵训练科目和维修保障

寻道“鹰巢”

联合作战中多兵种多机型后装保障如何实施?未来空军勤务保障有何特点趋势?出发前,学员结合研究课题,总结梳理系列问题,力求在现地教学中寻求答案。

10月28日上午,在空军某飞行学院场站,现地教学人员先后到航材库、驱鸟班、气象台、飞行指挥塔等保障单位考察。

在航材库,现代化仓储模式和物流管理给学员留下深刻印象,指挥塔台的空域划分和空管措施让学员对联合作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场站的保障单元,我们全要素考察。目的是让学员了解场站保障的全流程,只有这样才能对空军后装保障的认识更为全面……”在空军勤务学院罗兴永教授和周小虎教员的双重辅导下,学员们心中的问号被逐渐拉直。

▲ 参观场站设施

战场遗址话战争

“学战研战教战最好的课堂就是战场。此次现地教学,战地考察占据了全部行程和课程的2/3。”出发前,学院某系钱大成主任的介绍让学员充满期待。

调研期间,见学人员先后考察渡江战役、淮海战役的4个战场旧址,结合精心绘制的1套4幅战例图,两大战役的巨大画卷在学员面前依次展开。

在碾庄圩,国民党军利用圩坡背面设置机枪阵地背后袭击的战术惊出大家一身冷汗。在双堆集,我军官兵以汽油桶做炮管应急发明的自制火炮“飞雷”(被敌军称为“没良心炮”),让大家深受启发。

“在野战训练场和战争旧址现地教学,实际体验装备,在战场反思战争,可以让学员的直观感受更加鲜活。”学院孙继承副院长对笔者说:“只有在紧贴实战的环境中教战研战,才能切实提升学员的能力水平,提高为战育人的质效。”

▲ 学习考察渡江战役

提升现地教学的质量效益

“现地教学授课时间短,更需提炼要点。”学院教务处王云副处长谈到:“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紧盯教学效果提升,突出学员主体地位,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学院首次从5个教学系抽调优秀教员组成“联合教学团”,院领导带着专家试听讲评每堂课,让讲课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既能吸引人也能启发人。

联合勤务管理系按“历史轴线、战场轴线、时代轴线”一体设计编印了一套教学计划。涵盖9个课题、2.5万字的教案汇编和资料汇编,将渡江战役定鼎中国的气势呈现在学员面前。

10月27日上午,学院组织现地教学人员来到生产火箭弹的某公司考察。

现地教学前,于洪敏教授做了简短的教学提示,提出了熟悉火箭生产工艺流程,了解相关武器战场应用,学习“老军工”精神等三个教学目标。考察中,学员们观看了不同火箭弹的内部结构和组装流程,并拿起火箭发射装具,戴上仿真模拟装置,进行实际体验。考察结束后,于洪敏教授对课前提示问题进行点评、分析要点、解答难点,为学员后续相关研究指明方向。

“教授讲评很精彩,对我们也很有启发。”临别前,公司领导被学院的现地教学所感染,希望与学院建立联系,开展联教联研的深度合作。

让学员在见学中观察,在课后思考总结,是提升现地教学质量效益的另一项举措。

“淮海战役早期以华东和华中两个方向保障为主,到了中后期实行划区保障,以适应部队穿插作战的需要,灵活的保障思路值得借鉴。”“未来海上作战脱离本土,‘小推车’式的保障并不实际,应当探索依托海外基地和大型补给舰群的保障模式。”……

每天的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学组都会安排集中讨论,学员们带着调研的感悟和思考,提出的一个个观点让教员们赞叹不已。

▲ 组织专题讨论

与英雄一路同行

破解时代之问——谁是英雄?

在淮海战役考察期间,一场关于英雄的思考始终在学员脑海中萦绕。国民党军不乏精兵劲旅,大王庄战斗就给我军造成很大困难,为什么他们80万军队打不过我们60万?

学员们在现地教学中找到了答案——淮海战役累计出动小推车88万余辆,运送弹药1460万斤,粮食9.6亿斤,先后有546万名民工支援前线……

“人民是解放战争的英雄,是新中国战无不胜的根源。”“新时代的人民军队也要根植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还要研究新形势下人民战争的战法”。陈官庄战斗考察结束后,潘竞科教授的讲评让人民英雄四个大字深深印刻在学员心中。

▲ 解读淮海战役中的后勤工作

追问时代丰碑——王杰的魅力何在?

在徐州,学院官兵专程赶赴陆军71集团军某旅王杰班和王杰事迹陈列馆参观。

“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 “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 ……

一句句闪烁着信仰和哲理的话,让学员们的心热得滚烫。

一路走来,英雄无处不在。在淮海战役纪念塔,大家被一束芬芳的鲜花感动,送花人的父亲名叫杨同新。今年清明节,杨同新的名字才被刻在英名录上。还有很多无名烈士,无处考证,只能化作青松黄土,与纪念碑为伴,在大地长眠。祖国没有忘记这些烈士们,他们的血早已融入国旗、党旗和军旗,每天都在中华大地猎猎飘扬。

▲ 参观王杰事迹陈列馆

点燃信仰之火

创新1:改革见证者讲改革

此次现地教学,政治工作始终如影随形,润物无声。

在小岗村午餐时,政治工作处的同志发现当年参加摁手印的严金昌老人就在现场,当即邀请老人给学员讲讲当年的故事。

“当时很难,我们商量如果有谁坐了牢,其他人负责把他们的孩子抚养长大……大包干精神就是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

严金昌老人的现场解说成为一堂最生动的教育课,而这堂课也在大包干纪念馆得到延伸。

印着20个红手印的契约书,“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创造精神,以及小岗村的历史巨变,无不让学员们对改革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各级党委领导顶着压力推动小岗改革,凸显了忠诚担当。我们新时代的革命军人必须坚决维护核心,投身改革强军。”教学结束后,学员们在大巴上展开“车上研讨”,一句句蕴含着思考、信念、担当的话语在车厢内、在朋友圈中传播开来……

▲ 邀请严金昌老人现身说法

创新2:路灯下的交流有奇效

在王杰班的参观结束后,教学组特意邀请旅政委张振东和学员现场交流。

没有提纲、没有舞台、没有主持,在昏暗路灯的照射下,一场热火朝天的随机性教育高效展开。

“对王杰和‘两不怕精神’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创新工作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一开始,张政委便接连抛出热气腾腾的问题。

被点名的同志迅速“接招”,自信又理性的答案引起阵阵掌声。一场对话下来,所有的官兵都很兴奋,体会颇多。

“政治工作的魅力在于真实,说真话、讲真事就能打动人、教育人。”参与讨论的金娈副教授谈到:“这样的思想教育课虽然很短,但很接地气,效果很好。”

创新3:让仪式教育触动灵魂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10月30日上午,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前,现地教学人员举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仪式结束后,全体人员在纪念塔前站成“八一”队形,让鲜红的党旗置身八一之中。

“敬礼!”伴随着指挥员的口令,全体人员齐刷刷敬礼。

那一刻,雄伟的纪念塔、威武的八一队形和挺拔的青松形成一幅壮美的图画。

随后,李华副教授趁热打铁,组织“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战斗精神”专题教学讲评,引导学员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强军大业。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仪式感。庄严肃穆的氛围,主题鲜明的设计,可以深化教育效果,涤荡身心灵魂。”学院胥红顶政委介绍说:“任务中的政治工作必须跟进贴上,不仅要机动灵活,还要因地制宜,求实创新,才能服务好中心任务,催生凝聚力、战斗力。”

▲ 组织重温入党誓词仪式

踏上归程,关于家国、强军的思考依然在学员们脑海中不断延伸。经过一个高铁站的时候,一幅巨大的宣传标语成为最好的总结——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