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刘瑞林:“为战而研”闯高原

来源:人民陆军 作者:于正兴、杨奇帅、张众杰 责任编辑:李佳琦
2020-12-04 12:43:34

繁星映雪,皓月当空。在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一位老者强忍剧烈的高原反应,逐一整理着白天收集到的试验数据。他就是陆军军事交通学院某教研室教授刘瑞林。

严寒穿透了厚厚的棉衣,刘瑞林的内心却无比兴奋。历时30多个日夜的测试实验,即将迎来最后一站,困扰高原汽车官兵多年的“汽车高原综合征”有望从此解决。想到这里,他不免有些激动,双眼一下湿润起来。

山地高原行车,不同于平原内陆。随着海拔的增加,车辆极易出现动力不足的现象,一旦熄火抛锚,驾驶员要面临生命危险,随车运输的给养物资无法顺利送到边疆官兵手中……“官兵在高原上牺牲奉献,我们科研工作者决不能让他们再受一点罪。”经过一番筹划,刘瑞林决定带领一个科研团队先期展开“军用车辆高原适应性研究”。

都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刘瑞林的团队一时没有研究所需的设备器材。他不等不靠,带领团队发扬老一辈科学家“两弹一星”精神,硬是靠双手在实验室建成了试验台。靠着试验台,他们开始了模拟研究,努力找出高原汽车部队装备的多型军用车辆及配套柴油机在不同海拔下的性能变化规律。

实地试验任务更加繁重艰巨,海拔每相差1000米就要进行一次试验。随着测试的深入,团队不少人开始出现高原反应。事后,团队成员吴晓感慨地说:“虽然早有准备,可是这里的苦累,还是远超出我的想象。”

在测量载重时,刘瑞林亲自上阵,和队员们一起为试验车装载配重。固定货物的绳索粗糙、坚硬,将他的双手磨出多个血泡。队员们劝他休息,可刘瑞林坚持不下“火线”,“搞科研哪能坐等靠?”

驾铁马,飞轮碾碎千里雪;抒壮志,马达响彻九重天。经艰苦鏖战,团队成功研究出提升车辆适应高原特殊环境的技术措施,并构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柴油机理论技术体系。

从林海雪原到戈壁荒漠,从东海之滨到西南岛礁,这几年,刘瑞林前行的脚步始终未曾停歇,无数青丝变白发,换来了一批批试验成果的相继诞生。

“都快60了,为啥还这么拼?”面对他人的疑惑,刘瑞林的回答铿锵有力:“年龄不是停下脚步的理由。作为一名军校教员,我更要牢记‘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使命责任,努力为部队培养更多的军事科技人才。”

主人公心语

聚焦“为战而研”,方能“向战而行”。作为陆军院校重点创新团队带头人,唯有牢牢扭住自主创新基点,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坚持把部队需要、战场需要、官兵需要作为攻关方向,努力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才能为战斗力建设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