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硬核”同框照,这些“神秘嘉宾”你认识吗?

来源:国防科大 作者:国文成 何书远 汤超等 责任编辑:李佳琦
2020-12-10 09:20:41

想看看“很神秘”的国防科大科研人员

都在忙些啥

今天

“神秘嘉宾”到访

科大编辑搜集了一波硬核“同框照”

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科研人员

不为人知的攻关故事

一起来探个究竟吧~

“神秘嘉宾”: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上搭载着大气、海洋、生命医学等领域的运行环境,在2020年的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抗没有特效药的新冠病毒,“老药新用”最快也最安全,广州智睿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在天河二号上进行药物虚拟筛选,只用了两三天便迅速定位30余种潜在有效药物,并把结果全部公开供科研机构无偿使用,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图为天河二号使用人员正在查看系统运行情况。

“神秘嘉宾”:

北斗三号短报文某地面站核心设备

2020年2月11日起,电子科学学院北斗团队12名科研人员赶赴当时疫情较为复杂的北京,紧前推进系统联试任务。通过三个月的连续奋战,按计划完成了85项集成联试和故障模拟测试工作,形成了3100多页测试报告,使系统状态逐步稳定,保住了北斗三号地面运控系统开通前试运行的关键节点,为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开通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神秘嘉宾”:

惯性测量单元

2020年9月,前沿交叉学科学院袁保伦赴海军某基地参加“某设备作战实验协调会”,并与相关合作单位完成了设备实验细则研讨、实验录取软件编制、陪试设备测试相关工作,有力支撑了某设备作战实验的开展和下一步的实战应用。

“神秘嘉宾”:

毫米波暗室

2020年11月10日至11月15日,电子科学学院的科研人员在毫米波暗室内,对某空间目标缩比模型进行二维/三维雷达成像测量。他们利用多频段毫米波目标特征信号紧缩场测量系统,获得了空间目标特性建模与仿真所需的暗室测量数据。这些数据是衡量模型有效性与仿真准确性的重要比较依据,为某在研国防预研项目验收提供了关键支撑。

“神秘嘉宾”:

“东风猛士”无人车

2018年9月,智能科学学院地面无人平台研究室团队在北京参加由陆军装备部举办的“跨越险阻2018”陆上无人系统挑战赛,其派出的“iFuture”和“东风猛士”队从来自全国61家牵头单位组织的136支参赛车队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环境感知”组冠军、“野外战场自主机动与侦察”组亚军。图为科研人员在试验车上调试算法。

“神秘嘉宾”:

持久监视智能飞艇

2020年7月27日至2020年8月2日,系统工程学院区域敏捷作战科研团队参加了陆军某旅组织的“全息合成旅XX拔点战斗”演习,全力保障自主研制的持久监视智能飞艇,顺利完成战场环境持续监视、毁伤效果评估、通信中继等任务。图为刘煜、肖华欣、彭杨在演习现场调试小型飞艇。

“神秘嘉宾”:

电磁频谱检测设备

在信息通信学院某实验室,教研人员正在对电磁频谱检测设备进行校准。战场电磁频谱管控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电磁频谱监测、电磁频谱检测和电磁频谱管控,主要用于电磁环境监测、用频台站核查、频谱数据管理以及频谱态势综合等。

“神秘嘉宾”:

雷达干扰站

2012年6月,电子对抗学院的王天云教员受邀参与全军电抗装备技能保障比武的保障工作。连续几个月的演训比武中,王教员全程参与了多种环境下装备维修科目的故障设置以及评委工作。比武结束后,他又针对发现的问题给出了雷达对抗装备训练的改进措施,得到组织机构的一致认可。从事雷达对抗装备领域近二十年,王教员一心扑在装备研究上。他开发的装备检测系统和多个教学实验平台,不仅服务于院校教学,更是面向部队,使得官兵在对抗演练中提高了本领。在他的引领下,一批又一批高素质装备人才走向部队,走向战场。

“神秘嘉宾”:

加压机

2020年10月,气象海洋学院深海科研团队奉命执行某航次外业调查任务。为了确保任务顺利进行,团队成员紧锣密鼓地赶在出航前将可能的问题一一归零,图为队员们正在对加压机进行压力测试。

“神秘嘉宾”:

智能可穿戴设备

近期,着眼于学员军事体能战斗力快速高效生成需要,军事基础教育学院郝鑫鑫教员和该院学员四大队二十一队“结对子”,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运动实时心率监控)和智能可穿戴设备(便携式摄氧量测试),率先开展军人耐力素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出耐力“两极化”训练等简单、实用和适于部队推广的训练方法,并将学员耐力素质的战斗力生成周期由原来的6个月以上缩短至1个月左右,为进一步增强军事体能训练的科学性、提高训练质量效益、降低训练伤发生率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