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藏书万册!这位科大教员的书房火了

来源:国防科大 作者:王宗怡 张世初 责任编辑:李佳琦
2020-12-22 08:39:24

精干的身影,清瘦的脸庞,灵动的双眼忽地一转,就有“金句”脱口而出。眼前,这位儒雅中透露着英气的教员就是胡晨伟。

胡晨伟是国防科大电子对抗学院一名教员,地方大学中文专业毕业后,他被直招入伍,为学员讲授人文历史类课程。

藏书一万,文武双全,讲台三尺,古琴四张……胡教员痴迷于书籍,痴迷于传统文化艺术。从教19年,他用其独有的方式,为原本充满汗味和机油味的军事类院校,拂来了一丝清风、一缕墨香。

“读书藏书,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华文脉的绵长”

——“书痴教员”爱书藏书

初冬的清晨雾霭朦胧,驷马新河上汽笛长鸣、船帆点点;街道两旁,纵横着鳞次栉比的高墙窄巷——“千年古镇,西楚乌江”,安徽和县是胡晨伟的家乡。

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悲壮历史在这里宣告结束,此后历代,又有包括诗人张籍在内的文人墨客相继涌现。浓郁文化氛围为胡晨伟今生与书结缘早早埋下了伏笔。

“我们老家地方虽小,但学校很重视人文艺术教育,放学后,我常‘钻’进新华书店,看看课外书,读完了,还能跟同学聚在一起聊聊天、吹吹牛。” 回想起童年,胡教员余味尤甘。从连环画到文史图书,胡晨伟如饥似渴地品读着,小小县城里那间唯一的新华书店,向他展开了一个广大的世界。自初二起,他开始用压岁钱、零花钱有计划地购书、藏书,尽管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收入不多,却给予了无条件的包容和支持。

走进胡教员家中,扑鼻而来的就是笔墨芬芳。十余米长的书柜由餐厅贯穿至客厅,铺排满整个墙面,里面层层叠放着各类书籍。玄关处、沙发上、拐角里……书籍俯拾皆是,90多平米的房子,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经过近三十年的收集,胡教员家中已藏书近万册。

这其中,胡教员偏爱线装书与古籍,每每沉浸其中,他都不由地感慨古代图书艺术形式之丰富,中华文脉之绵长。谈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套书,他指向了书柜中的一套线装的《彊村丛书》。“这是建国后用清朝朱祖谋的刻板重新印刷出来的。”胡晨伟憨笑道,“十几年前,我从广州的旧书商那里买入收藏,咬着牙用去了一个多月的工资。”

《彊村丛书》是中国四大词集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回家后,胡教员又惊喜地发现,书籍刷印的时间正是自己的生日。于是,这套买入价格最贵、最具文学价值、又最具纪念意义的古籍,便自然成为了他心中不可替代的珍品。

讲起书籍的呵护,胡教员自有一番心得体会。“收藏古籍善本,要定期翻翻书,让纸张也‘透一透气’,但动作一定要轻柔,防止掉页、断页。”每年5月,胡教员的夫人还会帮着他一起搬书、晒书,对书籍的共同爱好,让夫妻二人的生活充满了意趣。

“如果不把课堂当成一个艺术作品去做,教员的价值又在哪里”

——“书痴教员”读书用书

胡教员主讲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和人民军队历史与优良传统等几门人文课程。讲台上,他以文化人、以情感人,运用特有的课堂艺术,让学员们在紧张的军校生活中找到了安顿心灵、追寻理想的地方。

“进入大学阶段,品读诗词不应仅停留于字词的释义和文句的疏通,更重要的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胡教员始终坚持读懂人物比读懂文字本身更重要的理念。在他看来,古代没有那么细致的专业分工,反而涌现出许多文武兼备、出将入相之才,深化对历史名人的解读,有助于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

“北宋神宗年间,天纵奇才、年少成名的大文豪苏轼因与人政见不同,一生起起伏伏。当年,他被派往偏远的密州任职,遭遇困顿时,夜梦一生挚爱,醒后和泪作下《江城子》……在艰苦的黄州,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他坦然吟出一曲《定风波》。”伴随着胡教员生动的讲述,学员们穿越千年,与苏轼共同经历了一场又一场“风波”,也切身体会着他跌宕起伏的“心波”,古人的家国情怀与安邦理想,在不知不觉中灌进了学员的心里。

为了备好课,胡教员涉猎了大量书籍,力求“追本溯源”,恢复文学作品创作时的“场”和“境”,以带给学生更深入的解读。上到《寒食帖》《兰亭序》等课文时,胡教员则直接将作品以手迹图片的形式呈现,让学员们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提升文学修养。

“学员们反映《诗经》枯燥,是不是可以把古琴带去教室里唱和呢?”为了提升课程质量,2015年,不通乐理的胡教员,以35岁的“高龄”拜师学起了古琴。身为教员,胡晨伟享受着大量阅读、储备,并以课堂为载体,将之重新吐纳的过程。“如果不把课堂当成一个艺术作品去做,而只是单纯地转载知识,教员的价值又在哪里?”胡晨伟感慨道。

“书籍不仅能传播知识和文化,对人生和思想也有所触动”

——“书痴教员”编书悟书

年轻时,胡晨伟曾调入机关,当了三年宣传干事。那时的网络媒体并不发达,只有几份固定的报刊供学员选择。为了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他和同事共同发起编辑了学院第一份人文小刊物——《绿园》。同事罗鸣至今仍记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绿园》成为了学员们课余时津津乐道的“畅销书”。

十几年后,胡教员再次受领了书籍编纂的任务——为习主席在公开场合引用的诗词典故注解、释意。这项工作,胡教员已连续参与了八年。每年夏秋之交,在北太平庄招待所的小楼上,他都能和来自全军的专家教授互相学习切磋,大家共同编写出的《习主席重要讲话中的名言诗句汇编》,被推广到全军学习。

随着网络信息的日益发达,“公众号”“电子书”等形式更为丰富的“新书”应运而生,但胡教员始终推荐学生们读经典、读原典。“文史哲典籍大多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历史的沉淀,就如同好酒,越陈越香。”采访中,胡教员摆出《论语》《孟子》等经典名著,一边仔细拂去函套上的浮尘,一边对记者说,“即便是传世名篇,封面也上就简简单单贴着签条,线装书不是通过外表吸引你,而是通过内容征服你,就像我们中国人的个性,沉稳、内敛,注重内在的价值。”

从喜欢上阅读,到把书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再到将读书作为文化的传承……胡教员的人生伴随着读书而成长成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也越发浓烈。

采访临近尾声时,胡教员在群书环绕中抚起了古琴。苍凉的琴声沉稳、悠远,既古老又现代,仿佛在告诉我们:古老民族的文化正从沉睡中苏醒,指引我们走向更光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