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2020特别策划丨一名“95后”博士的年度成绩单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陈 思 许 鑫 责任编辑:杨凡凡
2020-12-29 07:00:44

一名“95后”博士的年度成绩单

■陈 思 许 鑫

年终岁尾,又到了盘点之时。

即将过去的2020年,对于许多军校学员来说有些特别。疫情挡住了开学返校的路,“宅”在家里度过今生“最长的寒假”,让他们刷新了对时间的理解、对军校生活的认知。

对于国防科技大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学员路阔来说,虽然返校之路一度被按下了“暂停键”,但他一刻都“没停转”。

梳理路阔2020年的“成绩单”,一组数据特别显眼:这一年,他完成了2个项目课题、5篇学术论文,设计生产的新型设备加起来有2000个,出差里程总计7845公里。

前不久,路阔又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收入囊中。手捧证书那一刻,路阔感叹:“在家赶课题、返校复课后做实验、跑工厂……这份证书见证了我这一年的努力。”

这名95后博士学员,把实验室的格子间当成科研攻关的战场,在岁末年终之时交上了一份“含金量”颇高的年度成绩单。

当2020年的日历即将翻向最后几页时,让我们透过路阔这一新闻“样本”,重温过去一年里,军校学员那些“拔节生长”的瞬间。

路阔在实验室攻关。王呈祥摄

2个课题、5篇论文——

“这一年,我见过所有加班熬夜时的星光”

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将一切按下“暂停键”。被困在家的路阔,丝毫没有“歇口气”的感觉。他参与的两个课题即将结题——虽然家里条件简陋,路阔还是把自己的卧室改成了临时“实验室”。

“硬件”解决了,“软件”又“让人头大”。路阔参与研究的某新型设备有许多参数急需优化。调参数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工程,常常这个参数调好了,另一个参数却“冒了泡”。

“你可以让计算机当助手啊。”跟室友视频诉苦时,计算机专业的室友建议路阔设计一套算法,帮忙寻找最优解。

然而,对于主修机械专业的路阔而言,“设计算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笔记本电脑带不动庞大的数据,也“罢工示威”。为了支持儿子,路阔爸爸千方百计为他搬回了一台性能优越的台式电脑。

从此,早起晚睡成了他的常态。路阔定好闹钟,每隔两小时起来一次,观测调整数据。这样“折腾”了整整两周时间,他的课题研究终于露出了一丝胜利曙光。

“你一个‘外行’能做成这样真不简单!”室友得知消息,第一时间打来祝贺电话。“那是你没看到我的黑眼圈。”路阔说。

因疫情“闭关”的那几个月,路阔的居家生活并没有刷剧、打游戏和睡懒觉的“小惬意”。每日的“线上碰头”是实验室成员的共同默契。

一次视频会议,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大会开完又开小会。妈妈进来喊他吃饭,他说“马上来”。可当他真正走出房间时,已经是2个小时后。

“终于忙完了,快过来吃饭吧。”爸妈起身又把桌上的菜热了一遍。其实为了等他,这些菜已经热了3次。

返校复课后,这种从早忙到晚的状态依然在持续。路阔参与的课题进入“白热化”阶段,他和同伴索性把行军床搬进了实验室。上午开会讨论,下午和晚上连轴转,谁累了就躺下歇一会儿。

“每次加完班回宿舍的路上,我都特别想家。”路阔说,凌晨的校园格外寂静,他特别享受骑着自行车慢慢悠悠放空自己的感觉。每当这个时候,他想起应该给家里打个电话,掏出手机看看时间,扬起的手最终还是放了下去:这个点,爸妈早就睡了……

“这一年,我见过所有加班熬夜时的星光。”路阔没有夸张。这一年,他全身心地投入课题研究,并将成果凝炼成高质量论文。今年,路阔发表了1篇SCI期刊论文,4篇EI论文,并受邀在2项本领域顶级会议做主题报告,申请发明专利2项,国防专利1项。

2000个新型设备——

“做科研有时就像不断地升级打怪、推翻重来”

这个夏天,路阔用新算法研究的新型设备芯片,迎来了“图纸变实物”的机会。可第一次拿到样品,他就“迷惑”了。

自己花费两个月打磨出来的成果,竟然一点儿信号都检测不到。“图纸明明很完美,为什么做出来就不行?”

他立刻拿着“刚出炉”的样品去照显微镜。在镜头的高倍放大下,路阔发现样片竟然跟图纸上的尺寸有出入。“工程师们都是熟手,应该不会有误差。”他心里直犯嘀咕。

把样品送回工艺间“返工”时,路阔才闹明白,由于他更改了某个结构,这才造成了工艺误差。

那几个月,路阔奔波在学校与工艺间之间,不停地调整参数、测试信号,常常为了微小的误差推翻重来。在一张张设计图纸和一堆堆样片中,新型设备性能也在慢慢提升。

在路阔的世界里,仿佛一切都是在围着新型设备“转”。作为一名95后,他最大的解压方式是跑步,甚至微信朋友圈里晒的一些流行语他都自嘲“看不懂”。

这位提起科研“眼中有光”的青年,在与新型设备性能“PK”的道路上,遇到的障碍可谓重峦叠嶂,但他始终遇难不退、迎难而上。

路阔参与研究的新型设备抗冲击性一直不高,如果应用在装备上,可能会因巨大冲击力而“崩坏”。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路阔“想得头都快秃了”。

一次,他看到室友论文中设计了一种弯梁,眼前一亮。“对啊,弯梁能减少冲击力,如果把它移植到新型设备上,说不定会有用。”小组会上,路阔提出了这一想法。

“改成弯梁后,新型设备的精度指标会下降。”师兄提出了不同看法。但路阔认为即使精度再高,其他性能提不上去,新型设备也不能运用于实战。

在导师支持下,改版后的图纸被送进了工艺间。经测试,改进后的新型设备性能比之前足足提升了2倍。

“做科研有时就像不断地升级打怪、推翻重来。”这一年,路阔设计的新型设备生产了2000个样品,占实验室总数量的一半。看着堆在桌上满满的样片,路阔调侃自己“有种丰收的喜悦”。

7845公里——

“为了让成果真正用起来,我一直在路上”

在路阔眼中,2020年自己像陀螺一样高速旋转。赶课题、做实验、跑工厂……这一年,他每天都跟新型设备参数“较劲”,力求把每一个指标调试到最优;这一年,他每一天都恨不得掰成两天用,用心守护自己的新型设备“不停转”;这一年,他往返于用户单位与学校之间,在不断增长的里程数里追逐着创新梦想。

路阔的实验室里,有一个32寸的大行李箱,里面装着实验测试用的仪器设备。每次出差,他都要带着这个30多公斤重的“大家伙”一起赶路。

路阔至今还记得“大家伙”闹“罢工”的惨状。那天,他拖着行李箱赶往用户单位。路上遇到一个大斜坡,而且坑坑洼洼全是小石子。箱子本就沉重,加上路面颠簸,拉杆突然折了。路阔只能边提边拖地一路前行,寒冬腊月硬是出了一身汗。

“为了让成果真正用起来,我一直在路上。”路阔粗略估算了一下,他今年出差时间大约55天,手机中累积的行程加起来有7845公里,同学们笑称他是“小飞人”。

“我们急需你们的科研成果提升装备性能。”一天,某单位打来求助电话。第二天导师就带着路阔“飞”去考察。可没想到,对方单位现场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型设备要保证能在60℃到-40℃正常工作。

虽然之前很少考虑温度对新型设备的影响,但路阔还是仔细记了下来。回学校后,他连宿舍都没回,第一时间找来温箱做实验。

这种“快速反应”,在旁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

下半年,路阔参与研究的新型设备要参加某单位发起的项目比测。中秋节那天,恰逢誓师大会。导师慷慨激昂地为他们描绘着新型设备应用的广阔前景,路阔边吃月饼边憧憬,“整颗心已经蠢蠢欲动。”

11月,路阔信心满满地带着参赛的新型设备来到北京。正式比测前,却发生了意外,新型设备被“烧”了。原来,他在招待所调试时,由于招待所施工导致线缆负载过大,瞬间烧坏了样品。看到电脑上原本正常的数据曲线突然变成一条直线,路阔“感觉心脏骤停”——半年的成果就这样白费了。

一筹莫展时,路阔决定让“替补”上。“好在这些‘孩子’都是我一手‘带’大的,它们的脾气性格我都了解。”路阔挑选了一个性能相对较优的新型设备集中攻关。3天时间,路阔连招待所房门都没出,饿了扒两口外卖,困了趴在床上眯一小会儿,终于把“替补队员”变成了“正式选手”。

“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某新型设备各项指标均为本次比测单位中的最高指标!”当听到比测结果时,路阔兴奋得跳起来。这意味着,他参与研究的这一新型设备,代表着我国在该领域里的最高水平。

年终盘点,勾勒足迹是为了新的出发。2021年即将扑面而来,路阔已经给新的一年加足了马力,在愿望清单的末尾还有一个小小心愿:想去湖南省博物馆转一转。

虽然博物馆离学校不远,这几年路阔也预约过很多次门票,但每次都“碰巧”有任务没去成。

“明年会更好。”路阔笑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