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小川子村:秦岭山麓里的脱贫故事

来源:国防大学 作者:万志龙 责任编辑:李佳琦
2021-01-18 09:35:09

走进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江口镇小川子村,红瓦白墙为基调的院落干净整齐,道路两旁绚丽多彩的百日草和紫金花争奇斗艳,而让人印象更加深刻的是一座座援建宣传碑。“打通道路 理清思路 找准出路 踏上小康路”“比蜜还甜的是小康生活 比蜂还勤的是父老乡亲”“培育一味药 帮扶一村人”……这些碑文记录了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对小川子村精准帮扶全过程,也见证了小川子村在脱贫攻坚中的“蜕变”。

留坝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开发特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县,小川子村距离县城50公里,常住户144户477人,是当地典型的“贫困村”。

2017年8月,刚刚调整组建的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第一时间接过了扶贫“接力棒”,接续定点帮扶小川子村。3年多来,他们积极响应习主席号召和党中央精准扶贫决策部署,坚持“输血”与“造血”、扶志与扶智、整村帮与结对帮相结合,持续助力小川子村脱真贫、真脱贫,各项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扶贫先扶志,培塑新民风

“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和部队同志的帮扶,现在搬进了新房,养了猪仔和鸡苗,种了猪苓和银杏,眼瞅着钱袋子越来越鼓了,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在小川子村,曾经的贫困户刘明翠现在心情一片大好。这位2013年就被评定建档的贫困户,原来不愿工作劳动,只想保住“贫困户”的帽子,如今却迎来了思想上的重大转变。2017年,在实施危房改造时,她第一时间拆除了自家的3间旧危房;2018年9月,她主动了解脱贫退出程序,递交了脱贫申请。刘明翠的转变得益于西安校区开展的新民风建设工程。

针对“干部干、群众看”“等靠要、争访闹”等严重影响脱贫攻坚实效的现实,西安校区大力开展“新民风建设工程”,多次组织理论宣讲,通过召开“明理、感恩、自强”院坝说事表彰会等活动,积极宣讲国家政策、讲述扶贫故事、谋划发展思路、表彰先进典型。这一系列活动,不仅弘扬传导了正能量,也转变了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增强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

▲组织理论宣讲

推进基础建设,破除发展瓶颈

提起2013年的洪灾,小川子村支书谢德春仍历历在目,那年夏天留坝县境内连降暴雨,小川子村唯一一条进村路被水冲毁,车辆无法进出,救灾物质只能靠人力徒步送进村。交通上的严重不便,不仅让这个村子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十分脆弱,也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西安校区下大力推进小川子村基础设施建设,他们联合当地政府扶持修建乡村公路7公里、户户通道路1372米、拦河堤坝400米、桥梁4座,在河堤岸边开拓出长400米宽3米的河堤花园。同时,校区在小川子村积极推进实施贫困户院落美化工程,开展“厕所革命”,扶持改造了50套蹲便器和坐便器,群众交通出行条件和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

如今,小川子村的村容村貌迎来了重大变化,实现了出门水泥路、过河必有桥的新农村风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援建的爱心桥

扶持特色产业,助力长远脱贫

春节前,本应是村民们辛苦一年该休息休息的时间,但小川子村却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以前这个时候我肯定开始喝酒走亲戚了。现在不行了,时间不等人,得加班加点生产菌筒,把握机遇多挣钱,争取过上好日子。”村民谢俊在菌棚里边码菌筒边道。自从校区确立了产业奖补政策后,原本懂技术的他决定扩大规模,在4万筒的基础上决定发展到10万筒夏菇。和谢俊一样忙碌的还有贫困户周玉琴,一大早她就来到菌棚打料、装袋、灭菌、养菌,“在这里一天有80块工资,这还不算后面日常养护和摘香菇的收入,一年下来能多赚不少钱。”周玉琴一边码放菌筒一边乐呵呵地说。通过科学施策,不仅让大户整合资源,扩大生产规模,也带动贫困户增加了不少收入。

习主席指出:“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西安校区经过认真调研,按照发展特色、长短结合的基本原则,依托扶贫社发展特色产业,对村民种植袋料香菇、种植改良板栗林进行普惠性补助,并投资修建钢构种植大棚,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激发贫困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努力,小川子村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形成农业产业和养蜂养猪养鸡养菌“四养”为主、林下种养殖为辅的多种经营项目齐头并进的经济模式。

▲ 援建的食用菌大棚

目前,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退出,圆满通过国家普查验收。大山深处的他们,正在朝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奔去,对未来更好的生活充满着向往。

不驰于空想,不骜于虚声。

西安校区党委表示,他们将按照军委、大学相关指示精神,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