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从“人人一课”到“精英角逐”,政治教员追寻点亮心灵的那束光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周兴旺 谭宗胤 朱桁冈 责任编辑:王凤
2021-12-21 08:57:54

追寻点亮心灵的那束光

■周兴旺 谭宗胤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朱桁冈

“当来自西藏边防一线的5名官兵突然出现在讲台上时,我的心一下子亮了!”

这仿佛是一场时空穿越——屏幕里那群驻守在喀喇昆仑的卫士走到了研究生学员张津威的面前。他竖起耳朵,紧盯讲台,边防官兵的一问一答,一举一动仿佛一束光,照进了他的心里。

这是陆军工程大学研究生院开展优秀政治教员比武活动的一个场景。在近2个月里,该院数10名干部围绕14个选题,通过“人人一堂精品课”活动海选,呈现出一堂堂有鲜活质感的教育课。

令人惊喜的是,这一堂堂生动的教育课上,“大家眼神清亮”,这是研究生学员导演胥婉璐想要的感觉。但她的愿望不止于此,她想追寻更多点亮心灵的光。

侃侃而谈的参赛选手。

创新形式

“如果把军校比喻成一座矿藏,本科是浅井开采,硕士是中井开采,博士是深井开采,那么教育就是矿工头上照亮前路的那束光”

“看,我脸上又长了几颗痘,加上这黑眼圈,像不像大熊猫。”彩排休息之余,学员胥婉璐笑着对战友们说。可排练一旦开始,她就像换了一个人,从活动编排、主持文本,到话筒音量大小、颁奖形式,事无巨细,她都考虑周到。

记者见到胥婉璐时,她正在紧张筹备优秀政治教员比武的终极PK环节。在她心中,这是一场“教育盛宴”。

“不就是上一堂教育课吗?”面对战友们的嘀咕声,胥婉璐陷入沉思——宽大的迷彩大衣里似乎随时能跳出一个“有趣的灵魂”。

她想求变。

“如果把军校比喻成一座矿藏,本科是浅井开采,硕士是中井开采,博士是深井开采,那么教育就是矿工头上照亮前路的那束光。”胥婉璐说。

为了寻找这束光,胥婉璐和战友们决定“干一场不一样的”。创新形式,除课堂讲授外,类似《央视主持人大赛》的看视频即兴授课、类似《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演讲、类似《中国好声音》的导师制等通通融入其中。

为了寻找这束光,对于评委的选择,他们百般思量。基层部队优秀政治教员是首选,北京大学毕业的国际关系专业副教授纳入其中,他们还跨界聘请我军信号处理与通信领域资深教授作为评委。“教育课就像一道菜,味道如何,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来评判。”胥婉璐说。

为了寻找这束光,他们在竞赛环节设置、即兴授课内容选择上也是绞尽脑汁。从时下热映电影《长津湖》到神舟飞天,从冬奥会到抗疫一线,更有军人爱情等选题,让研究生学员感受教育的温度与锐度。

从“人人一课”到“精英角逐”,这段时间里,胥婉璐脑海里时常回荡着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她期待这次教育活动能达到三层效果——听进去、能相信、受启迪。

“我当过很多次评委,但参加这样的活动是头一次。”接到邀请电话时,陆军工程大学教授张雄伟最初还以为是请他去做学术答辩的评委。

作为我军信号处理与通信领域的专家,张雄伟主持多个军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说起这次活动,张教授很激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这场活动中我更像个学员。”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评委张国军(左)点评参赛选手。

交融情感

“或许正是教育中这种真性情的流露,才让学员们感受到教育的鲜活质感,收获感动和思考,汲取奋进的力量,从而点亮他们心中的那束光”

在即兴授课环节,4名晋级选手从6个视频题中随机抽取一个选题进行比赛。选手李锴抽取的视频题是抗日英烈赵一曼的故事,他的授课主题是《你的名字,看见山河》。

“如果别人的名字出现在你的身份证上,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学员们的第一反应有点儿懵。有的说:“是不是重名?”也有机灵的学员猜到:“是不是以某个人命名的街道之类?”

但李锴的追问让大家陷入思考:“是什么样的人,街道、村庄会以他的名字命名?我们这堂课讲述的就是‘一曼’这个名字背后的故事。”

台上,李锴的讲述随着现场背景音乐缓缓流淌;台下,学员们有的紧皱眉头,有的托着腮帮,有的抿着嘴,似乎在思考些什么。

实际上,这就是军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理想信念教育”,而李锴和导演团队所表达的方式是当下流行的“情景式”“沉浸式”教育。

“故事讲述很吸引人,但联系军校学员比较生硬,这种拓展可以更宽广一些。”陆军工程大学政治工作系副教授王晶说,“如果是我讲,我对‘你的名字,看见山河’的理解会加上两层意义:你的骨血融入山河,你的精神照耀山河。”

听完这堂课,即将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学员陈晓特意重温实验数据记录本,曲线图上每一个波峰波谷背后,都让他回忆起硕博5年来难忘的研究岁月。

这些年,陈晓奔赴祖国许多岛屿,尝试用不同的水处理工艺,检测记录水中的生物和化学指标。“我们做过无数次实验,但脑海里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而研?这堂课让我更加深刻地思考,军校研究生肩扛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

“我就是想让战友们找到这种感觉!”胥婉璐说,“或许正是教育中这种真性情的流露,才让学员们感受到教育的鲜活质感,收获感动和思考,汲取奋进的力量,从而点亮他们心中的那束光。”

为获奖选手颁奖。 吴承杰、王鸿飞、蒋蔚蔚 摄

升华理念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研究生教育更多的是突出审辩式、建构性和创新性,要相信他们在自我沉淀中能成为一束光”

终极PK,3名选手以3分钟主题演讲形式阐述对教育的理解,一个个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育感悟给人启迪与思考。

“5380,当你看到这个数字时会想到什么?这是新疆军区神仙湾哨所的海拔,也是研究生毕业学员罗棕木坚守的雪山阵地。”教育课上,随着高原、雪山、哨所等视频画面逐步切换,2020级毕业学员罗棕木的故事一点点流淌出来。

罗棕木,神仙湾哨所排长,陆军工程大学2020届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优秀硕士毕业学员,常年工作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

“我曾发现一个有趣的变化,毕业前夕,罗棕木的微信签名叫鲲之大,现在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木’字。我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他说,与变成鲲鹏相比,我更想成为扎根高原的一棵树。”一位授课人说。

“如果说搬运道理与播种梦想两者的不同在于是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就是想让学员成为照亮他人、成就自己的‘那束光’。”研究生队教导员刘臣说。

“本科教育突出‘本’字,研究生教育则突出‘研’字。”张雄伟说,“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研究生教育更多的是突出审辩式、建构性和创新性,要相信他们在自我沉淀中能成为一束光。”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张国军认为,这样的创新比武活动诠释了教育的感召力,而这种感召力,更多是在引导学员在受教育后内化为心灵成长的力量。

比武活动的实录在大学微信公众号发布后,好多兄弟单位的干部骨干激动地问:“能否把活动资料共享?我们研究学习借鉴一下。”

这些天,网友们关于教育的讨论更引人思考——

“好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成长式的教育,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相互教育。”

“教育应该是思想的冲击,灵魂的碰撞,头脑的风暴,更重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要走出抄提纲的怪圈,它不是加减法,应因时而变,因势而为。”

“想要打动别人,首先打动自己。”

……

“我们导演团队十分开心,没想到一次教育活动能引发大家如此共鸣,看来探索创新之路还要继续。”胥婉璐说。

最早在海选中担当“教育帮帮团”的5名来自西藏边防的新学员们成了学员中的“明星人物”,仿佛一束来自高原的光。

这束光,也在不断发现、不断点亮、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