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如何加速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这个时代命题他们来作答!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洪大鹏 樊军波 责任编辑:王凤
2022-03-22 10:53:43

“来到这个培训班,就像上紧了发条”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洪大鹏

夜已深,国防大学学员牟春江宿舍的灯还亮着。为了完成一份想定作业,他已经连续加班了几个晚上。

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能力培训”这个教学板块中,“研”和“练”的比重达70%,想定作业和班组研讨一个接一个。开学以来,牟春江几乎天天挑灯夜战。

牟春江所在的联合作战指挥培训班,学员大多是来自作战部队的师旅级主官,在一年时间里,他们学习的重点是联合作战指挥。

“这些学员学习的劲头,就像奋战高考的学生一样。”在学员队政委刘世楠看来,这些学员根本不需要动员,“来到这个培训班,就像上紧了发条”。

上学期,来自空降兵部队的牟春江一连申报了3个研究课题——《联合作战主要样式与行动研究》《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研究》《智能化时代新型作战样式研究》。为了抓紧推进研究,牟春江扛着一箱泡面,开学前10天就返回了学校。

和牟春江前后脚返校的,还有陆军某旅旅长江勇西绕。因为要请假参加两会,这位全国政协委员生怕耽误了想定作业课程,提前结束寒假回校。从高原返京的他,一边同身体的醉氧反应做斗争,一边预习新课程。

新学期,这个班的开学第一课就是《战区联合作战指挥》。学员们以10人为一组,分布在小班教室内展开分步细训。

一场场带实战背景的联合战役被压缩成一轮轮精研细训的筹划演练,用指挥网络、电脑荧屏和文书指令,将这些学员的战争思维串联成一场场“头脑风暴”。

“这种‘小班精训’的联合战役筹划,是学员们压力最大又热情最高的一门课程。”学员队队长李文峰说,“课堂内外,他们学得最多、讲得最多、练得最多的,都是同一件事——联合作战;目的也只有一个——提升‘联’的意识、‘联’的思维、‘联’的素养。”

雁阵高飞靠头雁,万军布阵靠良将。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中,一颗颗联合作战的“火种”在这里聚集、点燃,一批批指挥员在这里换羽成长,走向未来战场……

一个重大而急迫的时代命题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洪大鹏 通讯员 樊军波

初春时节,神州大地掀起了练兵热潮,一支支雄兵劲旅激战正酣。

不同时空下的练兵轨迹,有一个共同的交汇点——这些领兵打仗的指挥员中,相当一部分毕业于国防大学指挥培训班。

当全军官兵迎着新军事革命的浪潮,沿着强军兴军的征程大步迈进时,这所植根于红色井冈、传承着红大、抗大血脉的最高军事学府,面临着一个严峻挑战:如何加速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

走在国防大学校园内,记者能清晰感受到全校上下凝聚成的共识:这是一场最艰巨的战争准备,也是他们必须回答的一个重大而急迫的时代命题。

国防大学研究生学员行进在校园里。

使命之重

“一张面向未来战场的考卷,每天都在审视着我们”

新学期伊始,国防大学校史馆迎来一批批新学员参观。

校史馆复馆两年来,共接待7000多人次参观。这所红色军校从红大、抗大一路走来的辉煌历史,让大家时而惊叹,时而深思。

那天,在习主席的训词墙前,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副教授褚睿凝视良久,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油然而生:“荣誉属于过去,一张面向未来战场的考卷,每天都在审视着我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多次强调要加强高素质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

让褚睿印象深刻的,是该校的一份问卷调查。新的国防大学调整组建之初,一位刚刚完成某战区重大联演任务的指挥员入校报到,他在调查问卷上写道:“随着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确立,新型作战力量不断加强,每天迎接我们的都是全新挑战。希望国防大学能贴近实际、瞄准实战,真正成为我军联合作战指挥员成长的教练场。”

作为一名长期跟踪研究外军领域的专家,褚睿的目光一次次投向世界军事强国的相关探索。外军对联合作战人才培养的设计,给褚睿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8年初,一场以“办什么样的国防大学,怎么样建设国防大学”为主题的办学思想大讨论在全校展开。打开思想的闸门,思潮汹涌澎湃,一个结论越来越清晰——

国防大学处在打仗链路上人才培养的顶端,肩负着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重任,必须紧盯未来战场、着眼强敌对手,培养造就一大批堪当强军胜战重任的指挥人才。

国防大学学员赴军兵种部队参观见学。 段文军 摄

能力之问

“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指挥员需要什么就练什么”

青龙桥,一头连着中国军队最高学府,另外一头连着圆明园废墟。

在每一名国防大学学员眼中,这片断壁残垣就像历史的警钟。

“我们面临的下一场战争在哪里?又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打响?”跨过青龙桥的一批批指挥员时常带着忧思。

2月底,又一批高级指挥员齐聚红山口。他们是第22期战略指挥培训班的将军学员。这一次,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国防大学推出的新版课程体系——

在100多个教学日中,绝大多数教学课题直接聚焦军事斗争准备,无人、激光、电磁、高超声、5G、量子、脑科学等军事高科技知识将陆续进入课堂。

随着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这些学员越发感受到这次学习带来的冲击与收获:“课程设置紧盯战争之变、科技之变、对手之变,紧密对接联合作战对战略指挥员的能力需求。”

类似感受,不仅仅激荡在战略指挥培训班学员的脑海。

去年9月,海军某联合训练基地司令员沈一兵被选派参加为期一年的联合作战指挥培训班学习。

《战争设计与战争准备》《外军空海联合作战战例研究》《战区联合作战筹划组织》……一批瞄准战争准备的打仗类课程,持续冲击着沈一兵的大脑。

让沈一兵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去年底的作战指挥课程。在11天教学时间内,他和同学们完成了2次课堂练习、2次班组研讨,3份联合作战相关的想定作业。“强度之大、转换之快、难度之高、要求之严,都超出我们想象。”沈一兵说。

沈一兵不知道的是,这些课程“大餐”是国防大学根据联合作战指挥员岗位指向和能力导向精心“配制”的。

从2017年开始,一场以重塑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在国防大学拉开帷幕。为了厘清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岗位能力需求,该校领导带队先后10余次赴战区联指和军兵种部队展开调研,发放调查问卷上千份,一项一项解析联合作战指挥员的素质需求和岗位指标。

“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指挥员需要什么就练什么。”大学教务处处长纪敏志列出一组数据:5年来,国防大学紧紧扭住主责主业,对指挥员培训班课程进行了5次迭代升级,每次教学内容更新率都在70%以上。

“世界在变,战场在变,技术在变,对手也在变,我们的课程开发设计绝不能落后半步。”纪敏志说。

课堂之变

“从大课堂到小课堂,这里面变化太大了”

在联合作战行动中,新型作战力量和新质作战手段如何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一个马蹄形的研讨教室内,20名来自各军兵种的学员,在教授汪洪友的引导下展开热烈互动。课后,学员们一致评价: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是一次集体的作战研究和筹划。

说起小班教学,许多学员赞不绝口:小班化教学带来个性化、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大家的研究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更多锻炼。

“从大课堂到小课堂,这里面变化太大了。”在国防大学工作20年的汪洪友感慨万千,“过去,上大课是衡量教员能力水平的一个标志。如今,小班化教学已经成为常态。”

课堂由“大”到“小”的背后,是教学模式的深刻变化。

新的国防大学调整组建以来,伴随课程设计上的变革重塑,一场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同时拉开帷幕。

2017年下半年,学校着眼高级任职教育院校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推行“学讲研练考”教学模式,要求将“自学、讲授、研讨、练习、考核”5个教学环节进行一体设计、综合运用,更加注重教练学员指挥打仗的实际能力。

这一教学模式推广之初,不少教员感到“水土不服”。有的教员抱怨:“要对5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工作量不止翻了一倍。”也有教员感到困惑:“讲了一辈子课,反而不知道怎么讲课了。”

因势利导,大学教育训练部出台《“学讲研练考”教学模式实施规范》,推出24种基本教学方法指南。同时,在全校组织教学模式创新集训和课程教学设计比武,以此激发广大教员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式的热情。

打开思想闸门,创新之水不断涌出。几年下来,这一教学模式得到教员普遍认可,激活了教学改革的“一池春水”。

“要素编组细训”想定教学法、“三步一专”战例教学法、“实案剖析”案例教学法……一系列创新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课堂变得更“活”了。

一份调查显示:虽然“研”的比重增加,“练”的强度加大,“考”的难度提高,但学员们对教学的满意度反倒更高了。

国防大学学员赴军兵种部队参观见学。 段文军 摄

人才之急

“要让学员走向战场,先让教员从战场走来”

“这样的演练,过瘾!”走下演习场,教员杨国栋仍然满脸兴奋。

盛夏,国防大学校园里,两场研究性演习正在火热进行。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参演的主角和对象不是学员,而是国家安全学院和联合作战学院的教研人员。

这次演习,两个学院95%的教员参加演习,人人有角色,个个受检验。杨国栋作为战略决策咨询机构成员嵌入其中,通过作战问题攻关、指挥作业推演、复盘检讨总结等环节,对战争各阶段枢纽关节的理解和把握有了进一步提高。

类似教员研究性演习,杨国栋这两年参加了不下5次,“不仅教战研战能力得到了锤炼,还催生了一批研究成果”。

“只有懂打仗、会打仗的教员,才能培养出能打仗、打胜仗的学员。”大学人力资源处处长严满伟介绍,近几年,为了打造晓于实战的专业化教研队伍,打造懂打仗的名师队伍,大学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实施名师名家工程,采取“名师名家+团队”“人才+项目”等方式,为首届培养对象制定发展扶持计划;为教研人员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各层次的砺剑平台,组织新教员集训,安排教研骨干参加全军重大演训和中外联演联训……

在国防大学战略指挥培训班,提起军事管理学院副教授陈乃利,许多学员对他的教学表现印象深刻。

翻开这位从教仅3年的教员档案,是一串厚重的成长履历:陈乃利曾在大单位作战和作训机关工作13年,担任过师参谋长、副师长,数十次带部队参加联合作战演习演训和非战争军事行动,是联合作战训练的行家里手。

从部队演兵场到院校讲台,陈乃利几乎没有“过渡期”。3年时间里,他已经先后为10多个高层次培训班学员开课,主持研究的课题多次在全校获奖,还被评为国防大学中青年杰出专家。

“陈教员能以指挥员的视角剖析战争、传授战法,课堂上引入许多鲜活素材,代入感和指导性都很强。”学员这样评价陈乃利的授课风格。

“要让学员走向战场,先让教员从战场走来。”在国防大学,像陈乃利这样从部队指挥员岗位选调来的教员并非个例。5年来,他们强力推进“聚才引智”工程,把联合作战人才培养急需专业作为重点选才领域,选调200余名优秀军官充实到教研队伍,一大批优秀指挥员带着演训场的硝烟味踏上三尺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