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一堂跨越千里的思政课赢得满堂喝彩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徐腾跃 马健 席蒙 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2-07-02 00:20:04

一堂跨越千里连线三地的“青春向党待出征”毕业主题思政课在空军工程大学隆重开讲。

“留在西安,还是去西藏?这两个选择魂牵梦萦般彻夜回荡在脑海,成为我2018年毕业前夕的命运选题。”视频中,龚逸帅面色平静,一双眸子透着自信而成熟的光芒,嘴角始终洋溢着微笑。

6月30日,古都西安,空军工程大学里,一场“青春向党待出征”毕业主题思政课气氛热烈,第一位发言的是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西藏某通信站助理工程师龚逸帅。

龚逸帅是空军工程大学2017届毕业生,透过视频直播系统,她向学弟学妹们讲述了自己志愿分配至西藏的故事。

2017届硕士研究生、西藏自治区“三八”红旗手、空军党代表龚逸帅。

“当我在西藏最荒芜的季节,拥抱那皑皑雪山和稀薄空气时,西藏却以独特的美让我体验到不一样的生活。”在西藏,龚逸帅作为单位的第一个女干部,在各级组织充分信任下,负责组建的人工电话站当年就被评为“空军红旗台站”,荣立集体三等功。她经历过和战友一同写请战书,也经历过整夜抱着背囊睡觉,写下了“没有任何畏惧,只感到血液在身体内沸腾……”的豪言壮语。

“这是真正的军人!”视频这头,思政课现场,学员朱明明说,“学姐说,西藏戍边的官兵,都是父母的孩子,不止我一个。这句话反反复复激荡在我的胸腔,喷薄欲出。”此刻,他脑海逐渐幻想起自己奔赴边疆后的热血生活。

现场学员与龚逸帅交流互动。

学员李剑锋从中听到了豪情壮志与广阔舞台,听到龚逸帅介绍“西藏的天够蓝,雪够白,舞台够大。入藏四年里,在组织的关心关怀下,我有幸获得了一些荣誉,三等功、西藏自治区三八红旗手,成为空军党代表等等。”李剑锋暗自思忖,也许艰苦边远地区是关上了享乐之门,但通往的是更辽远的未来。

令学员黄河记忆深刻的是龚逸帅口中在藏服役22年的老班长,“他就像开足马力的马达,每天工作都充满了激情,口号永远最嘹亮,干活永远冲在最前面。”“正如龚学姐所言,很多事情坚持一年两年已不容易,但他坚守了22年,所以每当她想稍稍懈怠的时候,总有一股力量鞭策她前进。我也想和这样优秀的战友为伍。”

每一个曾经的过往都是被不断重复的现实,而当现实与过往交织交汇,心与心碰撞交融,更多学员便找到了扎根基层一线、矢志奋斗强军的理由。

“这就是我们在毕业前夕开展主题思政课的缘由。”该校领导介绍道,“用学长学姐的切身经历、本色出演告诉毕业学员,基层一线是什么样子的,艰苦边远是什么滋味的,既能消除个别学员头脑中的片面认识,更能从理性上讲清基层一线特有的‘熔炉’优势,感性上拉近学员对基层一线的距离感,增进青春报国的荣誉感。”

龚逸帅的导师张群教授发言。

台下,安详端坐着的一排导师们也有些激动,龚逸帅的导师张群教授兴奋地谈道,“我为教出这样的学生而感到光荣!也希望全体毕业研究生能够听党话、跟党走,能够为战向战,能够终生学习……”

第二位上场的是该校2019级博士研究生吉地辽日,一位从大凉山深处走出来彝族小伙。身后的大屏幕上,一行标题印刻着他20几年风雨求学路的全部慨叹——一路前行,一路感恩。

“读小学时家离学校远。每天鸡叫时,母亲就起床给我烙一个苦荞当干粮,遇到农忙,连苦荞饼都成问题。有两次我饿虚脱在县城回山村的路上,被同村的叔叔背回家,我至今都记得母亲来接我时的哭泣声……”

场上场下,安静得出奇。只有吉地辽日哽咽的话语,猛烈撞击着全场官兵的心扉。

2019级博士研究生、“彝鹰行动”发起人吉地辽日。

从西南山区家境极端贫寒、常常食不果腹又不会讲汉语的彝家孩子,一路读到博士,吉地辽日经历了太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痛楚,而翻天覆地的改变,正是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老师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不期而至。“心里更多的是感恩,感恩党和政府,还有父母、老师、领导和爱心人士……”

后来,吉地辽日考入同济大学,并以专业综合排名第二、“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的成绩特招入伍圆梦军旅。

吉地辽日的事迹感动着现场每一个人。

感党恩报党恩,在空军工程大学,吉地辽日发起“彝鹰”爱心助学活动,先后为30多名像他当初一样的学生送去爱心助学款。后来,以此为背景的微电影《彝鹰》获得空军微电影大赛一等奖、全军二等奖。如今即将毕业,他再次以志愿“三到”的行动报答党和军队的培育之恩。

“从大山中来,向艰苦中去。是他的事迹打动了我,鼓励我毅然决然选择艰苦边远地区!”台下,同样志愿奔赴“三到”的毕业学员万鹏程说。

第三位出场的是该校2017届博士研究生、空军某基地高级工程师兼首席专家阮铖巍。

2017届博士研究生、空军某基地高级工程师兼首席专家阮铖巍。

置身于戈壁滩上的某会议室,视频连线中与学弟学妹打招呼时,阮铖巍已然褪去学生时代的青涩面庞,给人一种沉稳感。2017年博士毕业后,伴随着列车单调而重复的颠簸,他一头扎进地老天荒般的戈壁滩。

“没有周内周日之分,没有星辉朝阳之分,初去时记得最深的就是隆冬冷冽的寒风和盛夏爆裂阳光的味道。”阮铖巍顿了顿,接着说道,“后来,在接连参加各种重大演训任务中,我穿越了西北寂寥的荒漠,走过了江南静谧的小镇,见识了藏区威严的雪山,也拜访了东南孤独的海岛。不知不觉中,我发现,上学期间很多理论研究的课题,在广袤大漠这个舞台得以尝试、试验,最终变为现实。”

台下,学员王俊迪听得入迷,“如果一个地方能够最大限度让人实现梦想,再苦再累也是豪情万丈!那时,那句伟大的话语就会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刘江教授的讲话饱含深情,发人深省。

大学思政导师刘江教授走上讲台,从三个人的成长故事出发,饱含深情,循循善诱,振聋发聩,为毕业学员上了毕业前的最后一堂思政课。授课环节落下帷幕,19名毕业博士学员步伐铿锵走上讲台,一一表达坚决志愿到边疆基层岗位建功的决心意志,并向全校2022届学员发出倡议,“我们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坚决服从组织分配,正确对待个人得失。将青春的“小我”融入强军的“大我”,在万里长空书写青春画卷,在强军征程上成就出彩人生。请党放心,强军有我!”

随后,校首长亲自登台,用“党和人民的需要是我们最大的追求、最佳的选择;好男儿志在四方;人生因拼搏而精彩”三句话,为全校毕业学员加油鼓劲,擂鼓壮行。现场学员群情激昂,掌声雷动,久久不歇。面对党旗,全场毕业学员和院领导、导师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党旗下,全体毕业学员时刻准备,听令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