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这个大学首批四年制外军生长军官学员毕业啦!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佘飏 杨天昊 姜杨进 肖娟娟 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2-09-16 12:16:50

“回国以后,我们将继续发扬努力拼搏的精神,努力成为国防事业的建设者、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国际友好的推动者。”陆军工程大学2022届学员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来自津巴布韦的外军学员代表李斯汀分享了自己4年留学生活的感悟,坚定的目光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

4年前,13名怀揣着梦想的年轻军人从世界各国来到中国,成为陆军工程大学外训大队的一员。4年来,他们作为该校首批四年制外军生长军官学员,努力克服语言障碍,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认真锤炼军人品质,实现了成长为优秀国际军官的跃变。

汉语从一门陌生神秘的语言变成最亲密的朋友

学习汉语是这群外军学员来中国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稍息”“立正”和“你好”“谢谢”一起学,练完战术就一笔一划练写方块字……“汉语不只是我们学专业的工具,更是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我要回去告诉朋友们,我会说世界上最神秘的语言了!”谈到自己学习汉语的经历,来自坦桑尼亚的外军学员杰斯夫一脸自豪。从最初时的懵懂,到逐步感悟到世界上最优美语言的魅力,这些外军学员收获颇丰。

外军学员体验中国传统乐器。佘飏摄

杰斯夫仅用一年时间就通过了全国汉语水平等级考试(HSK)五级,在全军首届外军生长军官学员“强音杯”汉语演讲比赛中获得优胜奖,还主动申请参加了“看中国•外军学员影像计划”系列的视频录制。在拍摄过程中,围观群众连声赞叹:“没想到外国军人也能把汉语说得这么溜!”

不怕苦不怕难,这就是军人应有的品质

38摄氏度的南京,骄阳似火。通信专业战术训练场上的外军学员们却丝毫没有因为烈日而退缩。大家分组合作,有的架设天线,有的调试设备,四个课时下来,身上的迷彩服就没干过。专业课教员葛强教授说:“这批外军学员身上有一股冲劲儿!个个都是优秀军官的好苗子。”

综合演练现场调试通信设备。苗金玲摄

来自利比里亚的外军学员欧太罗被大家称为“大哥”,不是因为他年纪略长,而是他军事素养高,作风过硬。“刚来中国时,新训班长带领我们训练,即使浑身湿透,胳膊磨破皮,动作也没有丝毫变形。不怕苦不怕难,中国军人能做到,我们也能。”作为同学们眼中的“大哥”,4年来,欧太罗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把专业知识带回国,建设家乡的通信事业

“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卢麟教授,他总是耐心回答我所有的问题,虽然我是外国人,但他还是像教自己的孩子一样教我。”读完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讲台上的外军学员罗伯特眼里闪着光。罗伯特的毕业设计题目是《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光缆网工程设计》,针对该市城市规划特点,他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了学校、医院、机场等场所的光缆网工程设计创新方案。

4年通信工程专业的学习是一段“艰苦的旅程”。数理学科和专业基础参差不齐,教员全程汉语授课,大量的专业书籍需要阅读,专业课程难度不断升级……高分通过毕业答辩后,莫桑比克学员吉姆表示自己“终于点满了全部技能”,期待着回国后将他在中国学到的专业知识无缝衔接地派上用场。

毕业答辩前的一个深夜,津巴布韦学员李斯汀的房间还亮着灯,他正在跟导师臧国珍教授通电话,讨论论文中一个数据的正确性。这样的夜晚对李斯汀来说已习以为常,毕业答辩总分第一的他是同学们眼中标准的“学霸”。“新时代的国际军人应该是‘四肢发达,头脑更发达’!”李斯汀在日记本中骄傲地写下这句话。

感悟和平生活的美好,做中国故事的传播者

2020年8月15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乌干达学员桑特和同学们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敲响和平之钟后,大家在纪念碑前合了影。“在中国这4年,我感受到和平给人们带来的幸福和美好。”桑特感慨地说,“我很羡慕,很向往!”

每个周末,桑特总会背上背包,寻访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足迹。平日里不善言辞的他在央视记者的镜头前侃侃而谈:“我回国后一定会告诉我的同胞,中国人民生活得很幸福,中国人民热爱和平。”

桑特在央视《外国军人中国故事》节目中袒露心声。

“我在学校的4年,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一刻都没浪费。以后,不管我们大家身在地球的哪个角落,答应我,不要删掉我的联系方式,不要让我找不到你们。”毕业欢送会上,赤道几内亚学员哈维几度哽咽,依依不舍地向同学们告别。

中国,南京,陆工大,4年时光里,为这群外国军人注入了和平、合作、友谊的因子,并会经由他们散播到世界的很多角落,共生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