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地10所院校同上一堂思政课——
点点星光 汇聚成炬
■许 庆 裴振宁 胡颖达
“5、4、3、2、1,点火……”伴随橘红的烈焰和震耳的轰鸣,千帆极轨01组卫星搭乘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冲破云霄,直抵长空。高高的塔架一侧,现场观摩发射的航天工程大学“星光”理论宣讲团成员庞维坤和电子科技大学学生理论宣讲员康雨琳,激动地鼓掌。
参观见学,座谈交流,同台比拼……连日来,航天工程大学“星光”理论宣讲团联合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9所地方高校思政宣讲团,开展以“筑梦航天、强国有我”为主题的“军地10所院校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多措并举锤炼思政宣讲人员队伍,让他们在拉直问号的思维碰撞中闪光,在触及灵魂的寻根之旅中追光,在点燃梦想的激情宣讲中聚光,把每一名怀揣航天梦的学子汇聚到强国强军的伟大征程,汇聚到航天事业的星辰大海……
航天工程大学研究生院“星光”理论宣讲团成员参观校史馆。高宇辰 摄
闪 光
小舞台同样有大作为
“我们都是在读研究生学员,无论是理论功底还是授课经验,远不如那些有几十年思政课教学经历的专家教授,我们的宣讲怎么才能让听众‘买账’?”航天工程大学研究生院“星光”理论宣讲团成员郑诗睿心中一直有一个问号。
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郑诗睿找到了答案。
3所军地院校的宣讲团成员代表围坐一堂,7所地方高校代表线上旁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交流。
座谈现场气氛热烈,思想火花频频闪光。来自四川大学的学生理论宣讲员王兰新特别提及成都的灯影戏,给郑诗睿带来很大启示。
“成都的灯影戏三五个人就能撑起一个戏班,每个人都是多面手,既要操作、又能说唱,还要能演奏,剧目表演天马行空,所谓‘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但凡川剧能演的,灯影戏都可以演,川剧不能演或者不好演的,灯影戏也可以演……小舞台同样有大作为。”
郑诗睿受到启发,如果把思政课比喻成戏台上的川剧,那么理论宣讲团就应当成为灯影戏班,发挥“小而精”的优势,以小见大、以精取胜。
身边的“小故事”可以传递 “大道理”。在最近一次实习体会分享会上,郑诗睿收集了20名研究生学员奔赴不同单位实习的资料,制作成几分钟的视频。视频中有深夜灯下伏案攻关的背影,有试验场区被烈日晒得皲裂的皮肤,还有拿到实验数据那一刻的兴奋喜悦……这些瞬间在屏幕上被一一放大,台下师弟师妹们的眼中逐渐泛起泪花。
看着台下的战友们,郑诗睿觉得这堂分享课“成了”。
“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成了别人的力量,就像夜空的繁星并不知道仰望者是谁,但是繁星就在那里闪耀,成了每一位仰望者成长的光。”宣讲团成员张清晨在座谈中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作为军队指挥学博士研究生学员,张清晨曾经一度想不明白,是怎样的动力驱使一茬茬高学历年轻人坚持做理论宣讲这件事。
在一次赴河北省涞源县第一中学宣讲时,张清晨留意到学校教学楼的走廊里有一面“高考志愿目标墙”,很多高三学子都把军队院校作为自己的理想大学。
张清晨特意身着军装走进了教室。迎着大家热烈的目光,宣讲活动一开始,张清晨就抛出了“同学们为什么想报考军校”这个话题。
“学长,你为什么报考军校?”下面有学生怯怯地问。
“我的家乡是重庆红岩村,红岩精神是我们家乡鲜明的红色标识,听着红岩故事长大的我,选择报考军校,走上军旅生涯……”张清晨说。
“我报考军校的理由和你很像!”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涞源是抗日小英雄‘放牛郎’王二小的故乡,去年航天工程大学为我们涞源县大草滩村帮扶援建了牛场,让这个我们从小就熟悉的革命故事有了新的延续。我报考军校,也是想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这位学生的发言,引来全场热烈的掌声。
当张清晨继续讲到自己从事的专业研究时,他看得出学生们的眼中是带着光的。
张清晨突然明白,作为宣讲人也可以像星星一样,虽然不知道自己的话语会照亮谁的人生,但只要勇敢地去分享,就有可能成为别人成长道路上的光。
从那以后,张清晨更加积极地参与宣讲活动,他开始用自己的知识和经历去启发更多的人。他知道,每一次宣讲都可能是一次改变他人命运的机会,也是一次给自己强心励志、加压赋能的机会。
追 光
触及灵魂的寻根之旅
只有追寻到光的源头,才能知道为什么闪光。
军队政治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员于东海回忆起第一次参加宣讲遭遇“冷场”的场景——他运用思维导图精心设计的课件,换来的却是一次“票房扑街”。
听到于东海的困惑,导师刘邦春分享了自己从教多年的经验:“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永远离不开真实且能打动人的故事。”
鲜活感人的故事如何获取?
巧的是,这次宣讲团就有一场“追光”寻根之旅——于东海跟随大家来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美国人曾经评价钱学森:“一个人可以顶5个师。”钱学森却说:“一个郭永怀能顶两个我。”1956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首任所长是钱学森,副所长是郭永怀。
郭永怀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他也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以“烈士”身份受勋的科学家。他在一次出差时,遭遇飞行事故,壮烈牺牲。
“当救援人员找到郭永怀的尸骸时,发现他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两个人都因为飞机的爆炸而被烧焦,然而夹在他俩身体中间的公文包却安然无恙,其中便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绝密数据……”讲解员的动情讲述,让在场的军地航天学子们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细节往往最能打动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至今仍然保留着钱学森、郭永怀的办公室原貌。
“这么近距离看到科学家们的手稿、仪器等实物以及翔实的文献介绍,带来的思想冲击更为强烈,烙下的思想印记也更为深刻,我要把这些感人的故事充实到自己的宣讲课稿中。”于东海拿起手中的相机,在放着郭永怀生前亲笔信以及牺牲时佩戴的眼镜片陈列柜前按下了快门。
这一刻,郭永怀的赤子情怀在于东海心中渐渐清晰。于东海也突然明白:只有宣讲人自己先受教育、先被感动,才能产生“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效果。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与践行,我们一定传承和践行好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为强军事业再立新功,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力量……”参观结束后,军地宣讲团成员纷纷在留言册上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雁栖湖畔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航天城里聆听航天员群体先进事迹、西山脚下瞻仰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充分运用首都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军地宣讲团成员一路走一路看,他们希望通过启发式、案例式、情景式的宣讲,将更多鲜活感人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聚 光
一堂课点燃心中梦想
四川大学空天学院报告厅里座无虚席。聚光灯下,随着航天工程大学研究生院“星光”理论宣讲团成员孙格格的手势缓缓移动,观众的目光不约而同聚焦在屏幕中央一位身着军装的小伙子身上。
“照片中的学员名叫丁汪磊。去年8月,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20名青年学子考入军校并收到习主席回信勉励,其中就有考入航天工程大学的丁汪磊。”孙格格的话语中充满了喜悦与骄傲。
作为丁汪磊的新训班长,孙格格见证了丁汪磊从一名地方青年到军校学员的转变。通过一段精心剪辑的微视频,孙格格分享起训练场上的点点滴滴,心中充满感慨。
“如果给未来涂上颜色,它是‘绿’,那是无悔的军营;它是‘蓝’,那是光荣的航天事业;它是‘红’,那是我们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在航天事业上夺取新的伟大胜利!”孙格格的宣讲总结如同激昂的乐章,在报告厅内回荡。
“曾经少年如风,而今家国更重。空间站建功,踏尽无悔征程。追梦,追梦,星辰大海一生。”接着走上台的“星光”理论宣讲团成员杨凯淇朗读了航天员朱杨柱创作的一首词《如梦令·向天》。
作为航天工程大学曾经的教员,朱杨柱不仅是中国空间站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更是全校师生心中的榜样和骄傲。
提及朱杨柱,杨凯淇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她曾担任朱杨柱所负责的《空气动力学》课程课代表,如今,她要将自己心中的航天英雄一步一个脚印攀登漫漫天梯的经历讲给更多人听。
杨凯淇一直记得朱杨柱带着学员们一起调试实验设备的样子。“这是个精细活,调一次需要两三天才能完成,否则实验就做不成。”杨凯淇说,无论严寒酷暑,只要学员们需要,朱教员一定会出现在学员身边。
翻开当年的作业本,密密麻麻的批注中朱杨柱给杨凯淇留下这样一句话:《空气动力学》这门课不好学,但这是我们航天人的专业基础课,所以大家更要认真、扎实地学。
师生的传承,传递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传递了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从此,杨凯淇有了一个信念——在科研的道路上,把每一件事做细、做好。
与此同时,来自地方高校的学生理论宣讲团也各展所长:四川大学“逐梦星核”理论宣讲团结合钱学森给郭永怀的回信,道出了老一辈科学家的赤子之心;电子科技大学“筑梦启航”理论宣讲团通过制作微动画,展示了载人航天精神的深刻内涵……
千里一堂课,星火汇成炬。10所军地高校的航天学子们通过现场交流与线上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同上一堂思政课。这些新的宣讲形式、新的宣讲内容正产生“化学反应”,让在场的听众深受触动。
“由衷希望今天的宣讲能在大家心底播下种子、点燃梦想,让我们一起传承航天精神基因血脉,不断追逐更广阔的星辰大海!”活动最后,航天工程大学研究生院领导说,“宣讲的目的绝不是科普几个词条或者简单讲几个故事。我们要通过一次次宣讲,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勇攀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