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梦想在这里孵化
■张天烨 李文浩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芮
海军勤务学院学员正在进行油料装备的学习与实操。王艺霖 摄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我们想看的梦想和远方,让我们自己去追逐。”刚刚收到全军军事建模竞赛二等奖荣誉证书,学员郑润豪就被同学们推到俱乐部的讲台上,请他发表获奖感言。
海军勤务学院后勤科技先锋俱乐部成立于一年前,成员全部由后勤专业学员组成。一年后,这个年轻俱乐部创造的成绩令人惊喜:在第十三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斩获全国一等奖、二等奖,代表学院参加“深蓝引擎”国际海军学员领导力淬锋营活动……
强劲的“爆发力”,来自同样强劲的“吸引力”。
“在这里,任何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可以提出,都可能实现。”学员黄杉说,学院专门为爱好科研创新的学员提供了这一平台,只要你有兴趣、有想法,都可以报名参加。
伴着暮春的暖风,让我们走进这个活力满满的俱乐部,聆听他们追光逐梦、勇敢前行的青春故事。
每种声音都能被听到,每个梦想都可能被实现
“这里为我们搭建了更大的舞台。”海军勤务学院学员崔德诚满脸笑容,向第一次走进该俱乐部的记者分享起他的感受。
一年前,学院决定组建后勤科技先锋俱乐部,由学院教务处管理和筹划活动。招新告示刚一公布,便吸引了许多学员的目光。
招新宣讲会现场,一块电子显示屏上写着几个大字——“梦想孵化器”。
“什么是‘梦想孵化器’?”崔德诚盯着屏幕自言自语。
“只要你有科研创新的梦想,我们就会想办法帮你实现!”教务处领导孙雷霆介绍,该俱乐部实行“双选制”,学员与俱乐部经过彼此了解,双方都满意后“合作”便成立。
“也许可以试一试。”崔德诚心动了。
孙雷霆接着说:“这里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邀请教员一对一交流,连线优秀毕业学员,还可以去企业和工厂参观,了解当前最先进的技术……”
这番话彻底点燃了崔德诚心中的火苗。他是油料专业的学员,对如何提高油料保障效率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可眼看还有一年多就要毕业了,他的一番“设想”还在原地打转。“这个机会不容错过!”崔德诚迅速下定决心,要来一张申请表认真地填写起来。
与此同时,孙雷霆拿出一个笔记本,让报名的学员续写:如果我加入了俱乐部,我希望……
“我希望能多结识勤务保障领域内的名师”“我希望设计一款环保防腐蚀材料”“我希望拥有自己的创新试验场”……不少学员当场写下了自己的心声。
一周后,俱乐部进行招新面试。令崔德诚没想到的是,他报名时的心声被听到了——俱乐部为他提高油料保障效率的“设想”专门打造了一套培养计划:指定带教教员,提供现有保障方式的设计思路,安排参观见学,通过岗位实习到舰艇部队收集情况……
学员们写在笔记本上的心声大都得到了回应。俱乐部里,建起院内外专业导师库,试验场初具规模,硬件平台得到全面升级……
经过面试,崔德诚如愿加入俱乐部。第一次专业交流,他就被邀请到某油料补给仿真实验室,在参观中启发设计思路。
“后勤科技先锋俱乐部建立之初,就是想做好服务者,依托军内外资源力量,为学员搭建更大的科研平台和展示舞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孙雷霆说。
学员闫立行也加入了该俱乐部。最近,他和队友在准备第五届军校装备保障材料创新大赛时,甫一开始就遇到了“瓶颈”。
“如何才能满足高山海岛部队在战时后勤供应中断情况下对饮水的需求?”闫立行团队经过多次尝试,都没有找到更好的思路。一筹莫展之时,闫立行接到一通电话。原来,俱乐部主动帮他们联系了“场外专家”——正在研究一种空气取水技术的某系教员杨星。
“大气中水含量很高,通常情况下它们以气态形式存在。”杨星开始进行引导。他从保温袋中拿出一瓶结了冰的水,不一会儿,瓶子外壁上渐渐蒙上一层水珠。
“只要温度降低,就能将大气中的气态水变为液态水!” 闫立行豁然开朗。
有了杨星的启发,闫立行和队友很快设计出了参赛作品,并成功通过初赛。这几天,队员们正在积极备战复赛。学员陈凯进一步优化作品细节,陈超群着手完善论文,闫立行负责申报专利材料。
当声音被听到,需求被重视,梦想就离实现越来越近。
比舞台更大的是眼界,看得越多,思维越开阔
闭门造车,不如开门问道,俱乐部学员吴金涛对此深有体会。
半年前,吴金涛在课堂上听到教员讲授无人潜航器相关知识,内心十分感兴趣。课后,他头脑中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设计一款新型无人潜航器。
然而,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相对简单,仅凭书本里的内容很难把构想付诸实践,这令吴金涛陷入沉思。
巧合的是,驻地附近恰好有一家做无人潜航器的地方企业,这个企业曾设计制造出多款前沿产品。得知吴金涛面临的问题后,孙雷霆通过学院进行沟通,为俱乐部的学员们安排了一堂参观见学课。
几天后,在教员的带领下,俱乐部学员来到该企业。刚走进展厅,大家的目光便被巨型水池中的新型无人潜航器吸引。
“这款无人潜航器智能程度有多高”“它搭载了哪些新技术”“如何提高水下信号传输质量”……学员们围着讲解员问个不停,讲解员耐心地为他们一一解释。
“原来无人潜航器还能这样设计。”吴金涛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此时,他的脑海里渐渐搭起一个作品的轮廓。
返回学院后,学员们在教员的指导下阅读文献、交流想法、形成方案。3个月后,吴金涛和俱乐部成员共同设计的新型无人潜航器惊艳亮相。
“比舞台更大的是眼界,看得越多,我们的思维越开阔。”吴金涛说,后勤科技先锋俱乐部让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俱乐部学员黄杉也有同样的感触。他和团队成员设计的作品,获得了海军首届能源动力杯比赛一等奖。谈及此事,黄杉特别感谢教员帮助他们“开拓了思维、打开了思路”。
之前,在一份调研报告中,黄杉发现了某部基层官兵的用电问题:“有些单位供电模式单一,如果赶上用电高峰,电力就可能不稳定,有限的发电机只能优先保障核心工作。”
如何保障官兵在任何时候都能使用安全稳定的电力系统?黄杉以此为题进行研究。然而一周过去了,他却没有丝毫进展。
一旁的指导教员周煜韬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当黄杉向他请教时,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带黄杉参观了驻地某高校的新能源电网系统实验室。
看到实验室里的清洁能源交织在一起,源源不断进行供能,黄杉深受启发。他一边琢磨数据一边设想:“如果引入一个新的电网系统,整合更多的能源线,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大模型,也许就可以优化用电分配不均的问题……”
听到黄杉的想法,周煜韬欣慰地点点头。
这之后,周煜涛带领黄杉按照先理论、再仿真、后实践的顺序,进行知识扩充。充实的案例、新颖的思路,大大开拓了黄杉的思维。没过多久,他就设计出了参赛作品。
尽管已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但黄杉并不满足。能源动力系统迭代快,他决定紧跟前沿,将自己的作品升级到2.0版本。正巧,学院邀请一位教授前来授课,主题是人工智能发展对全球各行各业的影响。
一边听课,黄杉一边思考:“能否将能源供应与人工智能挂钩?”课后,黄杉主动与教授探讨。
“人工智能可以为各行各业发展装上‘加速器’,只是实施路径需要认真分析……”教授为他讲解道。
受此启发,黄杉开始琢磨如何把新电网系统与人工智能结合。人工智能进行态势感知、电力系统分析计算、自动识别控制多能互补系统……一个个创意的火花在黄杉脑海中闪现。
“思维破圈了,创新的脚步才能迈向更广的领域,我们才能取得更多的收获。”黄杉兴奋地告诉记者,“升级版的作品已在搭建中!”
青春是一场追梦的奔袭,每一次努力都会闪闪发光
学员郑润豪的父亲是一名科研人员。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他从小便立志科研报国。去年加入后勤科技先锋俱乐部后,郑润豪才意识到科研远比他的想象更加艰辛。
深夜,计算机房内传来鼓点般密集的键盘敲击声。郑润豪盯着屏幕上的一行行代码,指尖在键盘上不停地跳跃。
“参数误差超过阈值!”第8次调试失败的红字刺入眼帘。
郑润豪与其他学员组队参加全军军事建模竞赛,眼看就到截止时间了,一个参数怎么都算不对,导致模型方案迟迟建不起来。
郑润豪重重靠向椅背,父亲的身影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清晰。小时候,父亲常常在深夜进行实验计算,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尽管如此,他却从没放弃。
想到这里,郑润豪感受到一股力量。“最后一秒,事情都可能迎来翻转。”他从椅子上弹起为队友打气,“我们再试一次!”
凌晨3点17分,白板上潦草的公式覆盖了半面墙。郑润豪突然抓起激光笔,光束定格在一行代码上:“传统蚁群算法只考虑路径最短,但实战中运输载具的燃油消耗、敌情威胁……”他的声音陡然升高,“引入大模型的动态评估模块!”
一时间,5双手同时伸向键盘开始敲击,仿佛突击队冲入火力盲区。
当第9次仿真测试的绿光亮起时,墙上的钟表指向05:44。“我们成功了!”郑润豪和队友们激动地抱在一起。
这次全力以赴的拼搏,让他们获得了全军军事建模竞赛二等奖,俱乐部荣誉墙上又添新的证书。
摩挲着证书烫金的封皮,郑润豪想起了父亲——两代人的追梦足迹悄然重叠。“每一次挑战就像在一条漆黑的路上奔跑,如果因为看不到希望而驻足不前,那我们将永远无法冲破黑暗。只有努力奔跑,才能通向光明的未来。”他说。
在后勤科技先锋俱乐部,学员王艺霖乘着梦想的小船乘风破浪。
“第一次见到大海,是小学时父母带我乘坐观光船游览。波光粼粼的海面,让我心驰神往。那时我就想,可不可以设计一艘属于自己的小船,在海面上荡漾。”那次旅游归来,王艺霖便喜欢收集航船模型,梦想成为一名船舶设计师。
走进海军院校,加入学员俱乐部,王艺霖感觉他的青春与梦想撞了个满怀。
不久前,王艺霖与队友报名参加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他们的参赛项目是航模竞速类比赛:相同电池动力下,谁设计的航模速度更快,谁的成绩就更高。
为了提高航模速度,他们将船体的棱角进行打磨,减小阻力。然而,极致追求外形的圆润纤薄,导致船体在实验中出现了渗水漏水情况。看着船舱中积水越来越多,王艺霖有些着急,他心想:“教员以前强调过,简单的加固、粘贴、密封会影响航模前进方向,致使它在水中碰壁,而碰壁就意味着出局。”
距离比赛只有不到两周的时间,王艺霖和队友决定从头再来。
他们抓紧一切时间重新设计和制作。裁切船体,调整螺旋桨入水角度,平衡船体重心……一个又一个深夜,他们对问题一点点进行修正,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这艘搭载着他们梦想的小船突出重围,在比赛中拿到了全国二等奖。
比赛结束,王艺霖轻轻擦拭着倾注了很多时间和心血的小船,说道:“努力没有终点,我们要继续向着梦想的远方驶去。”
青春是一场追梦的奔袭,每一次努力都会闪闪发光。依托后勤科技先锋俱乐部这个平台,一群青年乘风破浪、携手成长,在追梦的路上再一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