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俱乐部里“玩”无人机,这群武警学员在创新中快速成长

来源: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5-07-04 21:12:35

“学长,为什么我的无人机起飞时容易侧翻啊?”

“你先排查硬件设置有没有问题,再看看飞控使用的控制律、传感器类型……”

夜深了,肖雄又接到远在千里之外另一校区学弟们的电话,向他请教在无人机竞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不禁想起自己刚加入无人装备及其作战运用创新俱乐部时的情景——

凭借着对无人机的无限热情,短短几个月内便啃下了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Python编程等“硬骨头”课程。备战全国无人机创新技能大赛时,大胆提出:制作一款结合固定翼无人机和旋翼无人机优点的无人机。这一想法瞬间在团队中引发热烈响应。大家通过线上学术讨论、专业书籍查阅以及向校内外专家请教,不断尝试机型架构,历经十余次设计修改和仿真试验,一步步将想法化作现实,最终成功设计并制作出一种可垂直起降的固定翼无人机。这款无人机凭借独特的功能设计和稳定的性能在赛场大放异彩,赢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赞誉,一举斩获了全国无人机创新技能大赛一等奖。

肖雄团队的成功,得益于他们所在的武警工程大学装备管理与保障学院为学员们提供了创新的肥沃土壤,令他们敢于突破常规思维,大胆尝试新的理念。在国内顶尖机器人赛事——第二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2025机甲大师高校联盟赛(西南站)中获得三等奖的袁一淇感慨地说:“比赛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的通力合作。在俱乐部里,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彼此配合,学会了倾听不同的声音,这就是团队合作的强大力量。”

在备赛初期,擅长机械设计的袁一淇全身心投入于机械方面的设计和组装,而精通算法的付业斐则专注于电路与程序设计,结果机器人在硬件与软件对接时出现诸多问题。在老师指导下,大家围坐在一起,详细介绍各自负责部分的设计思路与预期效果,夯实“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的共识。随后,根据程序需求,袁一淇对机器人的结构进行调整,付业斐也根据机械结构的特点不断优化程序。在一次模拟测试中,机器人在识别弹丸射速时出现问题,负责传感器安装的同学与袁一淇经过一番探讨,通过调整程序算法和传感器位置成功解决了问题。最终,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袁一淇操纵着机器人灵活地躲避着对手的每一次攻击,抓住机会将其逼入死角,一击命中,赢得了比赛胜利。

科技创新之路没有坦途,攻坚克难的过程培养了学员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也让他们见证了自身成长的心路历程。

刚刚加入俱乐部时,任祖嵘可以说对机器人是一窍不通,面对复杂的零件和编程软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但是,热忱是最大的驱动力。任祖嵘每次活动都早早到达场地,认真学习、虚心请教。指导老师为他量身定制了学习计划,循序渐进地从最基础的机器人零件识别、组装,再到简单的编程指令学习,一步步耐心培养。在老师的教导和学长的帮带下,任祖嵘从未想过放弃,逐渐掌握了机器人搭建与编程的技巧,整个人的精气神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自信又思维活跃的“实力派”。“这一年对我的改变实在是太大了!”他在俱乐部新生交流会上吐露心声。

在全国无人机创新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中国工程机器人创新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一张张奖状,一座座奖杯,记载的是无人装备及其作战运用创新俱乐部过去一年努力奋斗的剪影,同时也揭示了武警工程大学装备管理与保障学院坚持科研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引导学员探索科技前沿,以“创新、合作、成长”为主线的育人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