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博士论文写在战位上
■李万会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朱桁冈
盛夏时节,陆军工程大学研究生院迎来年度博士研究生毕业答辩。答辩席前,青年学子们以严谨的学术思维、清晰的陈述逻辑和精妙的模型展示,交出了一份份浸透智慧与汗水的答卷。
这些论文既是这些学员的学习成果,也记录着他们向战而行的青春足迹。
今天,让我们跟随毕业学员们的脚步,从一篇篇毕业论文里,感受新时代军校研究生的成长律动。
——编 者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坚持下去,终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陆军工程大学组织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韩涛摄
翻开博士研究生崔智超毕业论文的第三章第五节,一张火箭升空的实景图格外引人注目。图旁边标注着某载荷的实验环境、参数和实验结果,这是让崔智超引以为傲的一个章节。
去年11月15日,崔智超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目睹了搭载自己研究成果——某载荷的卫星升空。金色尾焰喷薄而出的瞬间,他的内心也有一团炽热的火焰在燃烧。
梦想的火种,源于崔智超读高中时听的一堂“太空授课”。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乘组在天宫一号进行中国太空首次授课,崔智超和6000多万名学生通过电视直播收看了这堂神奇的太空授课。
“这堂课,点亮了我心中对航天的梦想。”崔智超说,“当时我读高一,航天员聂海胜‘悬空打坐’的绝技、太空高速旋转的陀螺……这些都极大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两年后,崔智超报考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而后本硕博连读,加入某重点实验室,成为该校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崔智超出生在黑龙江,辽阔的黑土地孕育出他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经过军营的淬炼,他在长期的科研中始终保持着专注、耐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崔智超选择了卫星导航专业。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初,他遇到了不小的难题。
崔智超研究领域中的某个方向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被提出,属于一种相对成熟的理论。“当年,很多人劝我放弃,但我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前期调研发现,国内对这项技术的研究仍停留在理论阶段。”
崔智超清楚意识到,盲目跟随所谓的“研究热点”可能导致研究难以落地。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坚持自己的方向。
科研之路充满曲折与艰辛。为获取精准数据,崔智超和团队成员奔赴北京、文昌、西安等地开展联调联试及环境试验。
在毕业论文实验数据收集过程中,崔智超格外难忘一次山地环境性能测试。2024年正月初三,从哈尔滨一路向西,行程5500多公里,崔智超和团队成员到达高原某测试场。
在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中,崔智超发现设备性能受海拔影响出现偏差。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崔智超和团队成员紧张调试,不知不觉试验进行到半夜,最终成功突破技术瓶颈。
这时,崔智超抬头望见澄澈的夜空繁星点点。“当时我的内心有种特别纯净的感觉,那些星星似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未来科研的路。”
试验期间,团队成员连续7昼夜奔波12个关键点位,采集30组有效数据。当最后一组数据完成采集时,朝阳初升,雪山披上了一层金色。这一幕,也让崔智超内心充满希望和力量:“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坚持下去,终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如果把对祖国的爱比作引擎,你有多强的引擎,就有多大的作为”
博士研究生刘承霖(右二)所在教研团队开展桥梁研究。朱桁冈摄
天刚蒙蒙亮,博士研究生刘承霖便早早起床,跟随团队辗转宁波、岱山等地开展科学调研。
潮涨潮落间,水的流速、风的走向、桥的荷载,一组组数据和图像记录在刘承霖的笔记本上,也转化为毕业论文中的数据、观点和例证。
桥,是刘承霖研究的对象,也是他用科研对接战场的纽带。他的毕业论文选题,源于在某部队实习时的深刻感悟。几年前,在部队实习的刘承霖与战士们一起开展某型桥梁架设训练,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新型复合材料,设计一款更加轻便、更易架设且技战术指标符合打仗需求的桥梁。
有了想法,马上就干。历经数十次方案更新,刘承霖最终做成了一座轻质高强度的实体桥,并顺利通过试验。此后,刘承霖不仅研究桥梁承载性能,而且研究战场环境下桥梁的适配性。“我们造桥就是为了给部队在战场上快速机动提供有效保障。”刘承霖说。
7年硕博生涯,刘承霖咬定青山不放松,为造一座心中“完美的桥”锲而不舍地努力着。他科研上的执着精神,来自多年前的一次科学调研经历。
浙江岱山,杭州湾口,南北海路枢纽。那年,刘承霖跟随王教授团队来到岱山县,专程探访团队前辈们当年开展海上试验时一起并肩作战的几位老渔民。
“听导师说,当年条件有限,正是在这些老渔民的帮助下,试验才能如期展开……”刘承霖说,二三十年过去了,有几位老渔民已经离世,但一代代团队成员依旧惦念着这些曾经帮助他们开展科学试验的“功臣”。
海风、细雨、白菊花。在面朝大海的山坡上,大家手捧白菊花,静静站立在老渔民们的墓碑前,心潮起伏。在近4年的海上试验中,老渔民刘永定亲自参加改船作业,出海操船。临终之际,他交代儿子刘祥明:“王教授他们做的事很有价值,一定要多帮帮他们。”
走一路,看一路,想一路。刘承霖思考着,是什么原因让一位老渔民临终前还惦念着王教授的科研项目?又是什么原因让团队的老教授们几十年来都想念着这些渔民?
“这次调研让我不仅感受到大海的波澜壮阔,更让我看到了军民之间的勠力同心、前辈们对军事科研的执着精神。”刘承霖说,他能充分感受到,这是一种对国家、对军队纯粹的爱。
毕业前夕,刘承霖主动申请到某部队实习。结合部队演训任务检验毕业论文的实战运用,也让他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如果把对祖国的爱比作引擎,你有多强的引擎,就有多大的作为。唯有将论文写在战位上,才是对前辈精神最好的传承。”
“科技创新就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用每个细节夯实前进的基石”
戈壁深处,风沙漫卷。博士研究生张登科的毕业论文,选择了在这里“结题”。
来自山西晋中的张登科,本科阶段就展现出对地质工程的浓厚兴趣。攻读硕士期间,他系统研究岩石力学特性,博士阶段则将目光投向国防工程安全防护的前沿领域。
“科技创新就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用每个细节夯实前进的基石。”张登科在实验日志中这样写道。
在这片试验场,太阳辐射量高,年均温差60摄氏度。张登科所在课题组需在严酷环境中深入地下,完成多点位移计安装。
“只有荒凉的戈壁,没有荒芜的人生。”这是镌刻在戈壁试验场岩壁上的一句标语,也是张登科坚守的信条。
张登科清晰记得第一次来到这里采集毕业论文数据的情景。从南京出发,一路向西北,换乘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乘车过程中,我们会穿过一片无人区。那里没有信号、没有人烟,只有孤零零的风电站与野山羊,直到看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我的心瞬间沸腾起来。”张登科说。
毕业论文数据获取的过程艰难而曲折。“第一次深入地下,空气愈发稀薄。随着深度增加,视野逐渐模糊直至完全黑暗,这段‘黑暗之旅’让我深刻体会到地下工程的特殊性。”张登科说。
科研团队在试验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需要面对极端环境带来的多重考验。那次多点位移计安装的经历,让张登科记忆犹新。该设备对安装精度要求极高,没想到安装刚刚开始,搅拌机就突发故障,科研团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凭借扎实的功底和沉着的应变,人工完成精准配比与搅拌,最终确保试验按期推进。
“科研攻关如同星空下的守望,既需要脚踏实地的钻研,也要有仰望苍穹的胸怀。”张登科珍藏着数百张戈壁夜空的照片,这些璀璨星河见证着军校科研工作者的执着追求。
这是他们毕业论文的撰写地,更是科研报国的启航地。张登科与战友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当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他们扎根戈壁、勇攀高峰的笃定志向,必将在国防科技领域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