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至20日,“AI赋能与人文重构:外语教育创新”研讨会在国防科技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暨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20余所军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AI赋能与人文重构视角下外语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展开研讨。
国防科技大学教育训练部部长雍成纲在致开幕辞时表示,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旨在剖析人工智能(AI)时代外语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AI赋能外语教学的理论机制,构建顺应高科技发展趋势的中国外语教育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陈众议研究员指出,AI终究是人类之器,不能取代人类之道。是注重“道器平衡”还是“唯器是从”,不仅是外语教学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面临的巨大挑战和现实考验。
南京大学王海啸教授指出,智能体作为新的人机交互范式,正在包括外语教学场景在内的高等教育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通过集中探讨智能体在高等教育外语教学场景中的应用,力求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外语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清华大学曹莉教授认为,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科学与人文、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的对立统一和价值定位,已然成为外文学科亟需面对的学术命题和现实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张屹教授探讨AI技术如何重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深度预警潜在风险——技术依赖导致能力退化、数据隐私危机、教育人文性削弱及AI幻觉引发的学术失真,并提出风险防控策略,为高校构建“技术-人文”平衡的AI赋能育人生态提供实践路径与理论参照。
国防科技大学李战子教授以媒介哲学阐释为理论透镜,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赋能话语衔接与连贯的教学范式,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算法迭代实现从机械缝合到智能涌现的范式跃迁,可为话语分析中衔接与连贯的教学提供动态认知“脚手架”。
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出发,深入探讨AI时代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与策略,提出AI赋能的教师学习共同体、AI支持的教师反思以及AI驱动的教师身份重构三条突破路径,旨在促进外语教师在AI时代的持续专业成长与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宝成教授介绍了其团队研制的《新时代全球胜任力标准》,通过十二个关键领域和五级能力标准的系统设计,实现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机统一,其核心使命在于培育兼具文化自信与国际胜任力的新时代人才,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暨南大学赵雯教授聚焦信息技术赋能的智慧课程建设、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学习和“AI+教师”的协同教学等三个维度,提出大学英语智慧课程建设助力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国防科技大学胡亚敏教授提出,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严峻挑战和质疑,外语学科发展更需要加强文学教育,提升认知和思辨能力,重构人文传统。世界战争文学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所需的人文精神。
北京科技大学梁晓晖教授针对人工智能时代学生过度依赖AI这一大学英语教学痛点,提出以“宏观思维”“比较思维”“分类思维”“逆转思维”为框架的“认知型英语读写教学法”,将英语语言学习与跨学科思维培养相结合,有效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助力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国防科技大学梁晓波教授认为传统的“教师-学生”二元教学模式正逐步向“智能赋能、教师引导、学生主体”三元协同模式演进,指出现阶段智能技术对军事外语教学的赋能呈现正向和负向的双向性,并强调为推动军事外语教学高质量发展必须双管齐下,既要优化语言智能的赋能机制,也要明确智能工具的应用边界。
国防科技大学葛军教授认为,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正在快速普及和深化,体现出与课程深度融合的趋势,但其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存在人文培元弱化的问题,亟需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人文培元的有效融合路径,创建新技术条件下的外语教育新生态。
除主旨发言外,本次研讨会还设置了两个平行论坛,分别以“AI赋能的外语教学实践与创新”和“AI时代外语教育与人文精神”为题,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大学英语教学、数字化转型、教师能力素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此次研讨会紧扣外语教育新趋势、新理念、新范式,为外语学科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更为系统完善的研究框架,细化了研究路径,提供了多元而深刻的启示,也为与会者搭建了一个思想碰撞、智慧交融的高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