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空军军医大学长乐大礼堂座无虚席,过道上也站满了观众。
一场由该校学员自编自演的“铭记抗战历史,矢志奋斗强军”学员社会实践活动红色展演正在进行,2000余名师生员工观看。
今年,该校1500余名学员利用寒暑假奔赴全国154个红色教育基地研学,他们将所观所感、所思所悟转化为一场沉浸式精神盛宴。
“让学员行走在祖国大地上,用学员的视角、语言感染更多学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该校基础医学院领导说。
这种创新的思政教育模式,旨在帮助学员把“根”扎深、让“树”长直,是该校在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理念下的一种探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据了解,该校于2023年起,先后遴选3000余名学员,利用寒暑假分别奔赴全国349处红色教育基地研学交流,形成红色全景资源创意视频129个,自编自演红色情景剧39个、汇报展演5场,产生良好教育效果。
把“根”扎深 让“树”长直
■杨 峰 张语桐 张 静

空军军医大学某部组织新学员进行入伍宣誓。徐袁迪 摄
一场跨越时空的洗礼
心中的疑惑,在行走中逐渐清晰。
“别着急,我这儿有整理好的笔记,你看能不能用上?”深夜10点,学员王博华看见战友在熬夜赶作业,主动上前分享自己的笔记。
新学期开学后,战友们都感觉王博华仿佛变了一个人:以前习惯于专注自己的事情,现在积极主动帮助同学;原来做事毛毛躁躁,现在把被子的棱角一遍一遍捏,在内务评比中获得优秀。
王博华的转变,源于暑假时的那次社会实践活动。
一放假,王博华便前往山西武乡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纪念馆参观。身为山西运城人,她很小就听说家乡有这样的红色场馆,但总觉得那些历史故事离自己太遥远。“离家有300多公里,从没想过去走一走、看一看。”她说。
当汽车驶入太行山深处,改变也在悄然发生。
在那里,王博华看到了八路军战士们为缓解乡亲们用水困难,历尽艰辛打的水井,听到了八路军专门颁布“树叶训令”和“野菜训令”的故事……
“某个瞬间,我仿佛感悟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艰苦奋斗、什么是真正的奉献、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王博华与战友说出自己从“顾己”到“帮人”,从“浮躁”到“扎实”这些转变的缘由。
之前,只要是复杂的专业课作业或难度较大的比赛,王博华总是习惯先预设诸多困难、找各种理由避让,还经常打趣自己为“退堂鼓专家”。
直到感受了前辈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从未退缩、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地在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奋斗,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碰到困难解决困难、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找借口、不找理由。”王博华将参观获得的启示与感悟写在笔记本首页。
很快,王博华迎来了收获。前不久,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一届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全球总决赛中,王博华和队友荣获金奖。
“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夯实本领,也能像前辈一样,为祖国、为人民留下点什么。”王博华说。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学员张欣月身上。这个暑假,她和同学前往宜宾市赵一曼纪念馆。站在女英雄的塑像前,她久久不能平静。
“赵一曼牺牲时只有31岁。”张欣月在实践报告中写道,“她能够为了理想付出生命,我却因一门课程的压力而差点选择放弃。”
曾经对战场救护技术课程感到畏惧的张欣月,训练场上更刻苦了。她主动加练战术救护动作,经常去操场练习体能。
“以前觉得学习是为了考试,现在明白了,每一个知识点都可能在未来战场上拯救生命。”学员王加榕的眼睛里闪着光,“这是红色教育带给我最宝贵的礼物。”
如今,学员们学习训练更加刻苦、更加勤奋。近3年,该校学员参加国内外比赛获奖800余项。学员董婧捷在第四届世界军校学员运动会荣获2金1银,展示出中国军校学员的实力。
一次矢志强军的集结
坐在台下的大四学员闫语昊,心中的火焰再一次被点燃。
帷幕拉开的那一刻,他的思绪被拉回到去年寒假。作为一名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大四学员,闫语昊已开展本科生科研工作两年多,跟随导师聚焦某新型治疗方法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绩。
“除了临床前沿研究,作为一名未来军医,我还能做些什么?”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闫语昊心头。迷茫之际,一场社会实践活动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去年寒假,闫语昊参观了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展柜中的史料深深刺痛了这位“未来军医”的心。“一定要在军事医学科研上做出成绩!”当晚,他辗转反侧,暗下决心。
此后一连数天,闫语昊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战伤救护文献。他发现,尽管现代医疗技术突飞猛进,但野战条件下如何为官兵快速止血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一定要攻克这一难题!”他坚定地说。
返校后,闫语昊的想法得到导师的支持。为了模拟野战环境,他加班加点建立各种战伤模型。“只要想到这项研究能直接响应部队需求,那份成就感便无可比拟。”经过一年多攻关,闫语昊的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我们一定会成功的!”他说。
“军事医学研究的真正意义,不在论文发表的数量上。”八年制大四学员段若一也经历了类似转变。从大三开始,她便跟随导师在大学西京医院骨科开展科研工作。科里常强调要坚持“战场需求导向”,但对年轻的段若一来说,这更像是一个遥远的概念。
今年寒假,段若一参观了林俊德纪念馆,才明白了其中的意义。她反复体味老一辈科技工作者潜心为国铸盾的事迹,当晚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这代人的强军使命,必须体现在用科学技术强军报国上。”
回来后,段若一开始主动了解部队骨科医疗需求,经常向科室从事战场医疗研究的师兄师姐请教。“红色教育让我明白,军医大学的科研人员首先是一名战士。”她说,“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未来青年军医的使命。”
一场面向未来的告白
正在大学唐都医院实习的大五学员邹世鹏,得知有红色展演,特意请假赶回了学校。
今年初,邹世鹏利用寒假去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当熟悉的旋律在展演开始时响起,邹世鹏脑海中浮现出在展览馆内看到的红军长征时穿的烂草鞋和破棉衣。
“那不仅仅是一双草鞋,更是理想信念的真实体现。”邹世鹏说,“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用血肉之躯扛过苦难、铸就辉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也鼓舞着我。”
今年5月,邹世鹏跟着带教老师参与一名两岁患儿的骨髓穿刺操作。骨髓穿刺要在局麻下进行,而两岁的患儿几乎不可能配合。“带教老师精准定位,抓住时机一次穿刺到位,尽最大努力减少患儿痛苦。”邹世鹏说,“这背后是成百上千次实际操作的经验积累。”
这次经历让邹世鹏认识到,只有自身本领过硬,才能应对诊疗实际中的各种难题。“先辈们穿着草鞋都能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握着先进的医疗设备,更要在平时练就过硬本领,才能在未来战场上‘上得去、救得下’。”
学员祝睿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海南人,今年7月,她跨越大半个中国,正式成为新疆喀什某场站卫生队一名军医。
电话那头,祝睿刚刚下班回到宿舍,声音有些沙哑。谈起选择,她说源于之前在成都市烈士陵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立下的誓言。
2023年暑假,上大三的祝睿参观了成都市烈士陵园。站在烈士纪念碑前,她心中萌生了戍边的想法。“如果有一天国家需要,我也应该成为最前沿那道医疗屏障。”回到学校后,祝睿第一时间向组织提交了戍边申请书。
喀什,离她的家乡海南直线距离5000多公里,气候也截然不同。来到新疆后,祝睿很快适应了这里,并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
有一天,祝睿接诊了一名战士。这位战士因为腿部训练伤前来就诊,无意中说到自己有些胸痛。祝睿没有放过这一细节,经仔细检查后诊断为肋骨骨折合并气胸。“还好没有耽搁,战士及时转诊去医院做了手术治疗。”祝睿说。
那一刻,她真正理解了“军医”二字。“不是等什么条件都具备了才救人,应该在任何条件下都要想尽办法救人。”
对于未来,祝睿说将继续扎根边疆,为守护官兵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该校毕业学员100%志愿戍边,选择到边疆基层部队工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挥洒热血青春。
“这里就是我的战位,官兵的健康就是我最大的责任。”这是祝睿和全体毕业学员的心声。社会实践活动就像一粒粒种子,在越来越多学员心间种下献身强军事业、服务基层一线的理想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