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南湖上的这艘船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在水中来回飘荡,代表们就围在中舱的八仙桌开会……”
《红船的故事》中的这段描述,记录了1921年7月底,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红船”上举行的情景。
也就是从那一年起,伴随着时光长河的流淌,这艘“红船”开始了它迄今已有100年历史的“远航”。
前些天,火箭军某部组织开展“讲好建党百年百个红色经典故事”教育实践活动,发动广大官兵整理撰写、宣传讲述100个红色经典故事,经网络平台发布后,引发关注。
作为这项活动的“主创”,该部政治工作部主任黄金新将灵感归结为半年前的一次经历——他赴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参加该院第一期政治工作研究班。
培训期间,黄金新和来自全军师旅部队的40余名政治工作干部们一起,从上海机动到延安,现地学习革命传统。
据悉,此次黄金新参加的学习班,属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一个关于党史军史教学的系统工程——
从上海到延安,是该系统工程“现地教学”中的一条线路;
“现地教学”,是以“寻根、寻路、寻梦”为主题的“红色基因”系列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系列教学,则属于“红色基因、辉煌成就、备战打仗”三大版块之一……
在这个系统工程培塑下,一茬又一茬学员寻根溯源,传承红色基因,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这个党史军史教学的系统工程,该学院教员们已经持续耕耘多年。在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在全党全军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里,学院党史军史教员纷纷迎来了自己新的“长征”。
讲台上的“长征”:一门课回溯一条路
■朱雨虹 解放军报记者 赖瑜鸿 特约记者 李习文

学员在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前宣誓。作者提供
记者调查
我们的课堂里有故事,但不是简单的“故事会”
上一次课,圈一次粉。
新学期伊始,首个专题课《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回顾建党历史,感悟初心使命》一开,就火了!
这是学院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讲座之一。每次授课结束,学员们都会围住教员韩洪泉,与他交流听课感受。
课堂上,聆听韩洪泉的讲述,学员们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百年之前,那个积贫积弱的中国。一个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展现在他们眼前——
从虎门到上海滩,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学员们看到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与苦痛,也感受到仁人志士寻找救国救民良策的曲折与艰难。
从李公馆到南湖红船,发生在上海和嘉兴中共一大会址开天辟地的历史性一幕,以及13名代表不同的人生轨迹,让学员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更深刻理解了建党初期的筚路蓝缕。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72年建设新中国奋斗历程,记录并延续着党的初心和使命,也叩问着每一名学员的灵魂和信仰。那一刻,“什么是共产党人”在大家心里越发清晰。
让教员韩洪泉记忆深刻的是,当讲到李大钊等革命先辈为了寻求中国的出路、谋求人民的幸福,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学员们的眼眶湿润了。这些真实的情感反应,意味着他在史料挖掘和课堂设计上下的功夫效果明显。
100分钟的课,100年的历程。韩洪泉精心选择的故事,不仅高度浓缩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同时也让学员们受到新的思想冲击,产生了新的智慧启迪。
“讲党史,就是讲故事。”韩洪泉说,党史课讲得成功,关键在于故事本身。正如郭沫若先生在《星火燎原》中所说,“这是一条红宝石砌成的万里长城。”我们党史中的“红宝石”每一颗都是那样的璀璨、那样的珍贵,值得我们反复擦拭,需要我们倍加珍惜。
“不仅要会讲故事,更要懂得升华。”学院党史专家古琳晖教授说,作为一名政治教员,我们的党史课要求更加专业。党史课不能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会”,还需要带领学员走进历史,挖掘故事背后的价值真理。
在古琳晖看来,习主席强调的“学史明理”,就是学院党史教学的特色和追求。“学院的党史课,要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道理装到学员头脑中。”古琳晖说。
在延安现地教学中,有一个坚持了数十年的党小组会。每次上这一课,他们都齐聚延安“四·八”烈士陵园,一个班一个班的学员围拢在一起,肃立在烈士纪念碑前,分别召开党小组会。
伴随着教员清澈的声音,“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的王若飞、“在敌人糖衣炮弹面前同样顶天立地”的叶挺等革命烈士的故事浮现在学员眼前。
学员们聆听先烈故事,一边自剖心迹、一边感动不已。这些年多次在延安现地教学的教授王亚玲感叹,几乎每次都会有学员对她说:“这堂课终生难忘,有一种灵魂被净化的感觉。”
对此,王亚玲的理解是:“学员如此动情,并非简单的因为环境特殊、故事‘催泪’。更重要的是,在详尽系统的史实面前,先烈的革命气节和对救国救民真理的追求变得真实可感,仿佛就在眼前,仿佛伸手就可以触摸。”
这个教员为何身怀绝技?奥秘在于“反复打磨”
上课铃响起,韩洪泉点开一张电子地图,一条蜿蜒曲折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线路图”展现在学员面前。
没有炫酷的动画视频,没有激越的背景音乐,指着地图上一个又一个历史事件发生地,韩洪泉开始了他的讲述。学员们求知的目光,始终在地图和教员身上来回转移……3个小时后,下课铃响,韩洪泉使用的唯一教具,就是那张标注了整个长征路线的地图。
这是一门韩洪泉的专题课:《永远的红飘带:三维视野看长征》。他从长征历史、精神和文化三个维度解构长征,从中央红军到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足迹,从半条被子到过雪山草地的故事,从娄山关到六盘水的诗词……结合地图上的标识,他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其间大段大段的领袖论述、战斗数据、电报原文、史料文献等丝毫不差。
“这个教员有硬功夫”“行走的党史书”等说法不胫而走。有学员“粉丝”反复听韩洪泉的同一个专题,意外地发现每次都是“新”的,每次总有新线索、新观点,总有新的金句、妙语。
“我追求自如,也追求巧思,希望自己的课有自己的个性,有一定的辨识度。”韩洪泉说,“党史课如何讲出高质量?我的理解就是勤学苦练、厚积薄发、深入浅出、低开高走。每一条史料的使用,每一个观点的提炼,我都舍得花时间去反复推敲琢磨。”
在学院教员团队里,每一堂党史课都有着苛刻的标准,同时也有着“独门秘诀”。作为党史教学的学科带头人,古琳晖把这个标准概括为:有根有魂、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两条“独门秘诀”:一是内容把握上的史论结合,二是教学过程中的情理交融。
朝着这个目标,古琳晖一直在努力。“六步演进研讨法”“情境沉浸教学法”“点、线、面、体党史教学内容组织法”等实用招法,不仅让他在全军获得过授课教学比武一等奖的殊荣,还成了公认“最会啃硬骨头”和“快反能力超强”的教员。
的确,每一节课,在这里都是“精工出品”。教授仲华有着公认的学问根基和教学能力。她自己却觉得讲授一堂好课的关键,是备课时的“反复打磨”。仲华对“打磨”的理解,要比一般人“狠得多”。“打磨,就是打击和折磨。”在她看来,敬畏讲台,舍得“一次次推倒重来”,才算是合格的党史教员。
去年,仲华作为教员代表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返回学院后,受领了为全院官兵讲授抗美援朝历史的任务,准备时间不到一周。如此短的时间,她没有简单地因循前案,而是加班加点撰写新教案、制作新课件,最终大家好评如潮。
热爱与使命,是一代代党史军史教员铸就“超级工程”的情感基石
在政治学院,党史军史学科是历史最悠久的一门专业。
1977年底,原南京政治学院、原西安政治学院组建之时,就成立了中共党史教研室,开启了党史军史教学的“长征”。
一路走来,党史军史学科建设不断升级,构成了今日的一堂堂精品课。
中共党史与党性教研室主任李峻看过央视的大型纪录片《超级工程》。荧屏中,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一个个奇迹般的工程,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李峻看来,党史军史教学也像一个奇迹工程一般。这40多年来铸就的体系,就是属于他们的一项“超级工程”。
在这项“超级工程”里,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政治教员的忘我投入、战斗精神和创新品格。
这份忘我投入,源于刻进骨子里的情怀——
采访中,一提起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季云飞教授,仲华的眼圈就红了。她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深夜——
她的博士论文写着写着卡了壳,突如其来的焦虑把自己的情绪拖入几乎崩溃的状态。
凌晨时分,她拨通了季教授的电话,没想,电话那端传来“我现在起床,你马上到办公室,咱们一起研究一下”的回复。
如今,先生已逝。点滴往事像永不消逝的电波,清晰传递着先生治学为师的精神。仲华说:“先生们言传身教的,一是投入,二是认真。这是党史军史教员应有的情怀。”
在学院教学楼13楼,有一间放满各种珍贵史料的资料室。收集整理这些史料,耗费了教员蔡宏俊将近20年时间。其间甘苦,一言难尽。但在他看来,“这是最有价值的事”。
深耕史料的“冷板凳”,恰恰成了蔡宏俊所负责的我军经典战例教学的“热力源”。坐在自己垒起的“史料城堡”里,蔡宏俊说:“我感到自己坐拥宝山。”
这份战斗精神,源于逢敌必亮剑的血性——
上世纪末,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风云突变,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学院教员讲述党史军史,以战斗者的姿态向谬论谣言亮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复杂历史现象,筑牢学员正确的历史观。
这些年,只要上级一声令下,只要部队提出需求,学院党史军史教学团队就会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今年全军党史学习教育部署开展后,古琳晖、李峻、吕晓勇等参与有关任务的教授,立即奔赴全军各部队宣讲辅导。
这份创新品格,源于追求进步的灵魂——
在新的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调整组建过程中,“中共党史教研室”调整为“中共党史与党性教育教研室”,学科的内涵指向发生变化。从课程到教材,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前沿问题攻关,从课堂教学到现地教学、第二课堂活动,从教学条件改善到师资队伍升级,学院党史军史教学内涵式发展、体系化构建正在加速推进。
让学员们交口称赞的党史军史现地教学得到持续丰富拓展,既有以寻根、寻路、寻梦为主题的“红色基因”系列,也有以感悟、感恩、感奋为主题的“辉煌成就”系列,还有以晓战、学战、练战为主题的“备战打仗”系列……据了解,全新打造的孟良崮战役战场体验教学,即将隆重推出。
党史军史教学模式创新也在提速。今年,他们精心设计政工研究班的古田会议现地教学,并追加上一项活动:学院与福建省委宣传部在古田联合举办理论研讨会,让政工研究班学员与地方学者一起研究古田会议、纪念建党百年。对这项军地联合、学研结合的安排,政工研究班学员、海军某护卫舰支队政委王坤说:“我们非常期待!”
锐视点
生动鲜活讲好党的故事
■陶传铭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如何在课堂中增进官兵对党的了解、深化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信念、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是党史军史教学必须着力回答的永恒命题。
“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提升党史课教育质效,就要在生动、深入、具体地讲好党的故事上下功夫。
精益求精讲准事实,以清晰的历史脉络说服人。学党史,必须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实事求是地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讲好党史课,首要一点是确保史实的准确性、观点的正确性。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严谨的专业态度、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史学积淀,善于运用权威的文献史料和科学的分析方法,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反复打磨,真实还原历史事件发生的客观情势,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讲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引导官兵在走进历史中深切体会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内在逻辑。
全面立体讲活形象,以典型的人物事迹打动人。党的形象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生动的、具体的,内化于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忘我奋斗之中。故事要有生动的形象,这样才能让人清楚明白,增进认同。习主席讲过焦裕禄同志、甘祖昌老将军的故事,也讲过半条被子和英雄母亲邓玉芬的故事,为我们讲好故事提供了生动典范。这就要求教育者善于把抽象的描述具象化,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赋予历史以鲜活的生命力,使典型事迹生动可感,使史实文本富有温度,切实讲进官兵心坎里。
满腔热忱讲实情感,以强烈的心灵共鸣感染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好的党史课,本质上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也一定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不断互动交流的过程。只有投入了真情实感,才能真正讲出蕴含于党的故事中的信仰信念、境界风范、使命责任,使官兵在接受思想风暴的同时,经受心灵洗礼,升华思想境界。这就要求教育者时刻保持对岗位的无限热爱,对课堂的真切敬畏,以党的故事为载体,通过情境式、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活动,以强烈的代入感、现场感、仪式感搭建起与官兵之间深度交流的互动渠道。
深入浅出讲透道理,以缜密的逻辑魅力影响人。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故事如果失去承载的“道”,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党的故事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内蕴着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精神密钥,昭示着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这就要求教育者提高讲故事的基本功,提高通过故事来讲事理、讲道理、讲真理的能力水平,在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中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道理,努力打造广大官兵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的党史课,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使党史课成为举旗铸魂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