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三组镜头看国大学子在延安研学

来源:国防大学微信公众号 作者:张驰 赵国军 江圣 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3-10-23 13:31:47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子高唱《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写下救亡图存的雄壮诗篇。今天,嘹亮的抗大校歌再次回荡在陕北群山之巅,作为抗大传人的国防大学2023级研究生再次来到延安,在这里,他们在纪念馆里、革命旧址回望历史,感悟延安的精神底色;他们在旧战场边、烈士墓前 “错位时空”,与先辈展开心灵对话;他们在严肃的课堂上、在激昂的歌声中坚定信仰,激发矢志强军的力量。

下面跟随镜头,来看看博士、硕士们,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的收获和启迪。

镜头一:一次特殊的党小组会

“今天,我们围坐在烈士墓前,和先辈们讲讲心里话,也和自己说说心里话。”“四·八”烈士陵园内,博士统训队3班围坐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烈士的墓碑前,在党小组长李军的组织下,大家渐渐打开了话匣子。

“革命战争年代,谁都无法确定中国究竟能走向何方,而正是如王若飞、叶挺等革命先烈,矢志不渝坚守共产主义信仰,英勇不屈、不怕牺牲,才换来了新中国。”李中杰感慨道。

在党小组会召开前,全体学员重温入党誓词,并举行了向烈士敬献花篮仪式。政治学院西安校区钱均鹏教授动情讲述了“四·八”烈士的生平事迹。在写有“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烈士纪念碑下,学员们流下了热泪。

“今天我们正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当向先烈学习,忠于信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这是我们每一名抗大传人都应当牢记的。”2023级博士生刘振谈道。延安之行的第一站是延安革命纪念馆。抗日军政大学展厅提到,毛泽东同志回答“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时指出, “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这一内容引来学员纷纷驻足品读。

在王家坪革命旧址,毛泽东与儿子毛岸英的故事,让入学前曾是军史教员的杨琦十分动容。联想到毛岸英同志的牺牲,杨琦说:“毛主席曾在《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一诗中写道: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我想这句诗也是每一位革命先辈,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真实写照。”

在枣园张思德纪念广场,大家集体诵读了《为人民服务》一文。“对标先烈,我深感自身的差距不足。新时代的我们,既要像英烈一样,做好随时应对残酷斗争的准备,还要像张思德同志一样,始终严格要求,对待自身岗位兢兢业业,对待组织赋予的任务如履薄冰,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汪思琪说道。

……

秋风中,各党小组分坐在各位烈士墓碑前,轻轻诉说着心中的激荡。

镜头二:南泥湾里悠扬的歌声

大客车经过一座巨大的党徽雕塑,就到达了南泥湾。金灿灿的高高低低的小麦田、玉米地一望无垠。在麦浪的深处,一眼泉水静静流淌。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学员张瓅文和郭田媛在泉边清唱起早已传遍大江南北的《南泥湾》。

“九龙泉是一眼革命泉。”九龙泉维修建设碑记上写道。在抗战时期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八路军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号召,奔赴南泥湾垦荒屯田。“九龙泉是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的重要水源,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重要源泉。”学员王立志面对南泥湾纪念馆巨大的党徽雕塑感慨道。这里映照着共产党人迎难而上、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宝贵品质。

延安之行紧锣密鼓,学员们却每天精神抖擞。白天赶赴教学点实地见学,晚上组织研讨发言、学唱红色歌曲。在教授何雯的课堂上,大家激情唱响陕北民歌,感受陕北人民朴实昂扬的精神风貌,探寻高高的黄土地何以成为红色热土的文化密码。

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内,一幅幅图画、一件件实物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看着简陋的纺车、破旧的草鞋,杨琦不禁感慨:“三五九旅的官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就是中国军民的生命力。”

昔日的荒山,而今带来了风吹麦浪的金色喜悦。抚拨稻穗,淡淡稻香。在南泥湾展览馆里,听着讲解员娓娓道来的讲述,学员们再次齐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力量在学员、群众之间传递。

镜头三:战役旧址上的战例课

“同学们,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青化砭战役的战场旧址。在我们面前的这条季节性河流,是蟠龙川。”教授罗永乾介绍说。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囊括了陕北五种主要地形。

学员赵艳斌曾在《解放军报》发表《青化砭战役:转战陕北“三战三捷”之首捷》等文章,对我军转战陕北研究颇深。走上战场旧址进行实地勘察,对战例研究是难得的好机会。“之前研究我军战役战法,主要从军事方面去理解,今天,我既能从细节上去体会,又能从政治上、全局上去把握。”他说。

过沟、渡川、翻梁、越峁、登塬。脚踩实地,“三战三捷”的战场图景更加清晰。学员纷纷代入西北野战兵团指战员身份,部队在何处集结,伏击在何处发起,何时发起进攻最有利,如何预判并阻击敌人等诸多问题,都有了答案。

同样,在直罗镇战役战例教学中,大家也结合自身岗位实践,就战略研判、作战筹划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延安的最后一天,学员们登上了宝塔山、摘星楼、烽火台,俯瞰延安城。“沟、川、梁、峁、塬”,同学们结合所学,自发分析起当年范仲淹守延州的形势,“忧乐天下”的家国情怀油然而生,默默生根。为战而生,向战而行,穿过历史的硝烟走向未来战场,精彩的实地战例课带给大家无限启发、无限感慨。

正如学员易海明在词《减字木兰花·人民英雄》中写到:

气冲霄汉,战地陕甘花正灿。

塞外南湾,无数英豪誓改天。

纵横丘壑,民族兴亡千古诺。

无尚风流,滚滚黄河关塞楼。

作别延安,再次唱响《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学员们深刻认识到,“抗大”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重若千钧的责任。

强军使命在心中,在肩头,在路上,他们时刻准备。